在线爆料QQ:16568746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生活 — 广州“十五”时期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介绍
广州“十五”时期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介绍
来源:北京网    更新时间:2008/7/23 23:46:52  阅读[502]
    “十五”时期,广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带领全市人民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圆满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经济社会主要发展目标。“十五”时期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为“十一五”时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增长步入新阶段
    “十五”时期,我市遵循工业化和产业发展规律,在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步伐。五年来,坚持促进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突出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新阶段广州产业发展新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积极抢占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制高点,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城市综合实力。“十五”时期,我市经济总量五年中三上新台阶,分别于2002、2004、2005年突破3000亿元、4000亿元和5000亿元。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5115.75亿元,超过“十五”计划预期目标235.75亿元,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2005年我市经济总量在国内主要城市中居第三位。与此同时,“十五”时期来源于广州地区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也屡创佳绩。2005年,来源于广州地区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502亿元,比2000年增长1.1倍。
    “十五”时期我市经济年均增长13.8%,比“九五”时期快0.7个百分点,高于“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2%的预期目标1.8个百分点。从经济增长的周期性看,“十五”时期我市整体经济在一个高位的短周期运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十五”时期我市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新阶段。
 
    二、工业发展实现新突破,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十五”时期广州把加快发展带动力强、产业链长、高增长性的产业战略性项目,做大做强汽车、石油化工和电子信息产业等支柱产业,提升重化工业和装备工业发展水平,推动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大、产品链条长、带动能力强、在国民经济中有重大影响的生产性骨干项目集聚广州,汽车、石化、钢铁、造船业方兴未艾,新型大工业的主心骨逐渐成形,广州的工业化进程正式步入以重化产业为先导的新阶段。2005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6.5%,比2000年提高1.3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4.4%。2000年我市轻重工业产值的比例为56.85︰43.15,2005年这一比例变为41.56︰58.44。5年中重工业发展远远快于轻工业,我市工业重型化趋势日趋明显。“十五”时期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18.3%,比“九五”时期年均增速快2.6个百分点。2004、2005年两年年新增产值连续突破1000亿元,2005年工业总产值达6770.02亿元,比2000年增长1.3倍,工业发展实现新的突破。“十五”时期我市经济的运行轨迹与工业经济运行轨迹基本一致,工业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2000年我市三次产业比例依次为3.79︰40.98︰55.23,2005年这一比例变为2.46︰40.68︰56.86。从这一比例的变化情况看,第一、二产业的比重分别下降1.3个百分点和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 1.6个百分点。“十五”时期我市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4.6%、15.2%和13.4%,第一、三产业分别比“九五”时期回落0.8个和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九五”时期快1.9个百分点。“十五”时期我市固定资产投资投向从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中的工业转变,生产性投资比重有所提高。一、二、三产业的投资结构由2000年的0.7∶15.3∶84.0调整到2005年的0.1∶29.2∶70.7。其中,工业投资占第二产业的比重从2000年的69.2%上升到2005年的79.9%,比重提高了10.7个百分点。“十五”时期,我市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平均每年增长30.1%,高于同期全市工业平均增长水平11.8个百分点。2000年我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15.7%,“十五”时期这一比重迅速提高,2005年达到25.3%。
                               
    三、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形象显著提升
    “十五”时期,全国三大枢纽机场之一的白云国际机场、全国四大客运中心之一的广州铁路新客站、广州港南沙港区、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广州大学城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的建成或正在建设,广州现代化大都市的主骨架基本形成,城市结构框架逐步清晰,巩固了广州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十五”时期城建投资达909.55亿元,是“九五”期间的1.49倍。培育建设了一大批高增长的生产力骨干项目,生产力布局基本成型。“十五”时期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7.3%。
    “十五”时期,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市形象显著提升。“青山、绿地”美化新广州。2003年10月,广州市全面启动实施“青山、绿地”工程。2005年末,全市实有公园191个,公园面积达3239.89公顷。2001年广州市荣获“国际花园城市”称号,继而被授予“2002年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蓝天、白云”再现新广州。2005年,市区空气污染指数(API)为一级的天数有76天,为二级的天数有256天,合计占全年天数的91.0%,比上年增加7.9个百分点。“碧水、清泉”流入新广州。珠江广州河段水质明显好转,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6.8%。
 
    四、统筹发展成效显著,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
    中心镇建设稳步推进。“十五”时期,我市以加快中心镇建设为龙头,大力推进农村城市化,统筹城乡发展。按照“今日中心镇,明日卫星城”的理念和“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发展思路,陆续确定了16个重点扶持的中心镇,全市16个中心镇已有11个完成总体规划编制。目前,已有三分之一的市级龙头企业总部和三分之二的都市农业示范区在中心镇落户,中心镇成为我市农产品加工、流通、信息和科技示范的重要基地。“五通”工程向中心镇自然村延伸。2005年全市401个人口100人以上的中心镇自然村实现通水,50户村民以上已通电的自然村大部分全部实现了通广播电视,新增自然村道路100公里。
    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我市通过采取把城里的就业培训服务工作一直向农村社区延伸、实施就业培训资助计划、进行就业服务激励和招农民工激励、改革户籍制度等四方面的措施,还有农民进城就业后的社会保障建设等工作,有效地加快了我市农民的转移就业。2004年和2005年我市共培训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超过10万人,扶助1525名农村特困户子女免费入读中专和技校。在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59.60%,成为拉动农民增收的主要动力。
 
    五、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三大需求并驾齐驱
    外源型经济稳步增长,招商引资质量提高。“十五”时期,广州地区进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233.51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534.88亿美元,外贸出口年均增速达17.7%,比“九五”时期高出13.4个百分点。5年来,广州合同直接利用外资151.04亿美元,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29.15亿美元,年均分别递增17.4%和17.8%。世界500强企业有140家在广州投资,共设立289个项目,投资总额合计90.47亿美元。2005年广州共批准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193个,增长20.6%,平均不到两天就有一个超千万美元的大项目落户。过去5年内,近40亿美元的外资注入金融、物流、会展、咨询等服务业,极大增强了广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内源型经济加快发展。2005年,我市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164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5.8%,高于全市经济增速2.8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达到32.2%;民营投资459.33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快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1.5个百分点,比重达到31.8%,在各种登记注册类型中位居第一;民营企业出口在“十五”期间年均增速达到68%。国有经济持续较快发展。2005年,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861.26亿元,比199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还多139亿元,“十五”时期年均增长达17%。
    经济增长逐步由投资拉动为主向投资、消费共同拉动转变。从根据GDP支出法资料计算的投资率(即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与消费率(即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看,开始步入一条以投资、消费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道路。2001-2004年,我市投资率为36.82%,比“九五”时期降低8.6个百分点。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45.33亿元,比上年增长7.1%,“十五”时期比“九五”时期增长54.5%。广州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商贸流通中心和物流中心。“十五”时期,一批金属材料、粮食和塑料等交易场所开业运营,一批中高级批发市场和特色商业街升级改造,连锁经营向多业态、多业种、多行业扩展。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8.74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对外贸易转型升级。2005年,外贸出口总值266.68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1.3倍;“十五”时期合计904.33亿美元。2005年,广州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为134.07亿美元和55.87亿美元,分别占外贸出口总值的50.3%和21%,比2000年分别提高14.4个和14.2个百分点;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均增幅超过50%,比出口总体增幅高出了近30个百分点。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等事业取得新的成就。科技事业 (责任编辑:城市网)
技术支持:165687462 网上爆料:165687462
Copyright© 2017 北京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6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