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中转站”法兰克福飞往各地的国际航班上,美丽时尚的职场女性“杜拉拉”是旅客打发寂寞时光的“温柔杀手”。
据不完全统计,在漫长的空中飞行中,《杜拉拉升职记》是内容庞大的机上电影资料库中被浏览次数最多的中国电影。
由一篇办公室题材的2000字博客,到一本发行量达350万册的大众图书;由一部投资仅1500万元的电影,到1.2亿元的票房收入;由“突围”谍战剧、家庭伦理剧占据荧屏的收视主流,到迅速拿下全国各上星卫视电视连续剧的收视冠军;由中国制造的文化产品,到中国创造的文化符号……如果说2010年是中国文化产业的一个腾飞之年,那么图书、电影和话剧直接产值超过3亿元的“杜拉拉”则是这一年里不可忽视的热词。时髦、漂亮、坚韧、智慧、幸运、激情四射、愈挫愈奋……在杜拉拉诸多性格的背后,不难窥测中国文化产业的成功走势——愈来愈丰饶的产品富矿、愈来愈完整的产业链条、愈来愈丰润的商业价值、愈来愈值得探究的成功模式。
从起步到腾飞,在短短10年间,中国文化产业经历了西方发达国家100余年的发展历程。时至今日,文化产业已经被认为是推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领域。观念上的变化,折射着中国整个文化管理体制和政策由单一到多元的重大转折,折射着中国文化市场由封闭到开放的重大转折,折射着中国文化建设由国家主导、政策推动到市场内生动力的重大转折。而这一系列转折,完美定格在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17%这样一个平稳高速的发展数字上,定格在中国文化建设面向明天的诸多机遇上,定格在打造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未来向度上。
2010,在这个不平凡的时间结点,放眼下一个10年,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国文化产业将保持高速增长,而这种速度将给我们国家带来更多机遇——
从消费者服务业看,我们的文化消费上还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从生产者服务业看,我们的文化附加值还存在着巨大的拓展潜质;从数字内容产业看,快速发展的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将拉动数千亿的内容产值;从城市化发展前景看,大批文化设施建设将带动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经济全球化语境看,国际金融危机加快了中国文化产业融入国际文化产业的步伐,并影响着国际文化产业的格局和体系。
[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文章不代表人民网文化频道观点,只代表署名作者的个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