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西方的女权主义鼓励女性逃离家庭樊笼,追求职场上的成功。而近几年来,西方社会却又出现了一股维护家庭价值的新潮流。
其实,回不回家,需要女人自己做出选择。有选择的自由,才说明女性的权利掌握在自己手里。
■“男主外、女主内”又兴起
7年前,埃伦·弗莱彻毕业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现代语言专业,前途一片光明。
今年夏天,大学同窗举行首次聚会,大家相逢甚欢。这个专业的多数毕业生是公务员,从事行政工作,皆出人头地,唯独埃伦的选择令同学们大跌眼镜。“他们就是不相信,我怎么就心甘情愿放弃事业,安心做个全职妈妈呢?”埃伦说。
她今年28岁,与30岁的丈夫理查居住在伦敦西南部,膝下有两个孩子,男孩乔治4岁,女孩瑞迪2岁。“那些事业有成的人觉得我整天在家无聊透顶,可是他们又不是我,怎能了解我的感受?”埃伦说,“有时候,解下围裙,看看做蛋糕后一手的面粉,再想想假如我步入社会,能在广阔天地里驰骋纵横,心里也确实不是滋味。可突然间,孩子跑到跟前,递上他们画的画,看着他们无邪的笑脸,我又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埃伦不是个例。放弃精彩的大世界,回归温馨的小家园,这股风潮目前已在英国高学历女性中悄然兴起。
女人走出家门,步入职场,一度流行了几十年。但风水轮流转,今天的女性又开始中意起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来。
■“家庭管理员”作用可不小
在英国,全职妈妈有个可爱的代号,叫做“家庭管理员”。一个小小的管理员,起到的作用却是大大的,虽然只管一个小家,但毫无“屈才”或“被压迫”之感。
“对待留守在家里的全职妈妈,公众态度已有了大变化。”妈妈网的创始人贾斯汀·罗伯茨说,“当全职妈妈曾是件难以启齿的事,而如今,放弃事业专注理家的女性越来越多,说出来没什么难为情的。”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会有更多的女性选择隐退职场,重返家庭。有调查表明,不放弃工作的妈妈中,有52%纯粹是出于经济考量——若留守家中,经济上则无力育儿。而源于对事业的热爱而重返职场的妈妈不过22%。
前面提到的埃伦为何要当全职妈妈呢?因为在她看来,家庭和事业相比,还是家庭更重要。
埃伦认为,其实一家的开销光靠老公的收入就足够了,只不过生活要节俭一点。“我们家几乎没有余钱。靠我老公的收入,只能住伦敦的公寓。今年夏天,我们打算去西郊度假,但只能住帐篷。我们夫妇二人从不买奢侈品,全家只有一辆福克斯,每月只能外出就餐一次。”物质上的清贫其实没什么,在埃伦心中,实际收到的回报实在是笔不菲的财富。“每天醒来,都觉得空气中有种令人兴奋的味道。我可以领孩子逛公园,也可以一起在家里画画看书。想想看,这幅画面有多美丽。”
■“贤妻良母”也是一种理想
2003年毕业后,埃伦曾在某大型律师事务所的西班牙分部任文秘。2004年,她与相识8年的理查完婚。
她也有追求与抱负,不过不是在事业上出人头地,而是与老公一生幸福,并早日生下孩子。
埃伦的职业生涯很短暂,前后不过两年。2005年,她怀孕了,干脆辞职回家。“最初很怀念工作中认识的同事、朋友,但很快就适应了以当妈妈为职业的生活。在我们大学那个班里,我是第一个怀孕生子的,没觉得有什么不好,不后悔。”
放弃事业,做个小女人,激进的女权主义者会口诛笔伐,但埃伦依然我行我素。“其实,能当个好妻子、好妈妈是我长久以来的梦想。让家庭温馨和睦,烧出一手好菜,这一生足矣。”她说,“我的妈妈过去是位语言治疗师,曾试图在事业和家庭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但最后还是找不着北,累得不成样子。所以我不用再尝试,干脆放弃事业选择家庭。日子虽然有点紧巴巴,但完全能够过得下去。”
■女人应该有选择的自由
威斯敏斯特智囊团政策研究中心的主管吉尔·卡比认同埃伦的选择,她认为这给冷冰冰的女权运动增加了一份母性的温柔力量。她解释道:“女性主义并不应该仅局限于男女平等的就业权。作为女人,更重要的是,她有回家照看孩子、当个好妈妈的选择及相关权利保障。”
其实,孩子生得早一点,重返工作晚一点,符合优生优育学。因为此时的女性正处于生育的黄金时期,并且照看孩子时精力充沛,热情十足。把不到3岁的孩子交给托儿所,像流水线上的产品般让阿姨看管,有不少弊端。研究表明,在父母“一对一”关爱下长大的孩子更聪明,更健康,也更有自信。
牛津大学英语系研究生波比·匹克也选择了回家当全职妈妈。24岁时,她与记者詹姆斯结婚,婚后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工作,目前儿子3岁。“也许到40岁时,我就能熬出头了。那时再周游列国、享受人生也不迟。也许有一天,我会找个工作,赚点零花钱,但现在还不急。”
不怕被女权主义者说三道四吗?“不,我从不觉得这么做跟女权主义有什么抵触,而且我本人就是女权主义者。女权主义说每个女人都有选择的自由,我只是选择了待在家里,跟孩子在一起。”波比说,“我们家分工很明确——男主外、女主内,我有两份工作,一份是贤妻,另一份是良母,两份工作我都尽了心。总有些人会用怜悯的眼光看我,好像我为这个家作出了巨大牺牲,放弃了女性尊严。而我只想说,他们多虑了。这样的生活,我过得很滋润。”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