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不仅是智力的考验,还是心理素质的考验。高考前夕,常常会有些考生出现没自信、厌学等现象。带着许多考生和家长的困惑,记者走访了市内有关心理专家,希望能够通过专家们提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帮助考生踢好高考复习的“临门一脚”。
模考没考好千万别灰心
现象:有许多同学本来成绩很好,但因为一两次模拟考试结果不理想,平时成绩不如他的同学超过了他,就失去了自信,遇到这种问题该怎么办? 专家解析:可以说,这些同学以前的“自信”是一种带有泡沫的自信,是建立在“别人不如我”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他的自信不是建立在自身努力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参照别人的基础上。历届高考遭受打击最大的多为信心过足的,太足的“太”后来变成了淘汰的“汰”。与其过多讨论信心问题,不如把时间多留给考试本身。
想到失败觉得对不起爹妈
现象:有些考生感觉最近压力很大,总是想如果落榜了,实在对不起父母。越是这样想,就越看不进去书、听不进去课,有个别人甚至还想到要离家出走。
专家解析:这种烦躁、焦灼的心理是正常的。他焦虑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亲子关系。他在语言上说落榜了怕对不起自己的父母。在这种爱与怕当中不难发现,他们的亲子关系存在着一定问题。这个问题表现在他的父母,对他的学习考试过度投入,使孩子产生一种错觉,父母最爱的是我的考试结果,而不是我本身。
紧张焦虑时“管身不管心”
现象:有许多考生说,一到重大考试就感到心情非常烦,脑子非常乱,错题非常多,怎么办?
专家解析:有一种调节策略叫做“管身不管心”。心看不见摸不着,身却看得见,管得好。在答题过程中,不论心里想什么,都要忠实地跟着试卷走,把烦躁当做考场外的清风细雨。过度紧张要学会快速放松。这包括把纸笔放下,闭目沉思十几秒,想象双肩放下包袱,体验如释重负的感觉。紧张到心慌意乱不能写字时,要让紧张的肌肉尽可能地紧张到极点,相信物极必反,紧极必松。
考前太放松不是心理素质好
现象:有一些考生与过度紧张的考生恰恰相反,作息时间没规律,复习抓得也不紧,对考试结果也说不在意,这是什么原因?
专家解析:如果进一步与这样的考生交谈,你就会发现他们还是非常担心考不好的。他只是在想:我万一考不好,怎么办?现在大家都觉得我不在意,所以考得好坏也就无所谓了。其实他这是对紧张心态的掩饰。掩饰不能解决问题,不仅影响学习,而且考试时照紧张不误。考试之前过于放松,就意味着精气神是散的,而不是所谓的心理素质好。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