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特别报道·2011·深圳
遍布城区的深圳大运会志愿者U站可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包括信息咨询、文明宣传、应急服务在内的多项志愿服务。
8月的深圳,世人瞩目。
在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即将开幕之时,无私奉献的义工精神正在这座城市升华。两万多名赛会志愿者、25万多名城市志愿者、100多万名社会志愿者活跃于赛场内外,奔走于街道社区,以实践传承文明,以奉献展现风采,践行着“参与、互助、奉献、进步”的服务精神,书写着大运会“不一样的精彩”。
织就爱心网络
城市因我更美丽
“往后退一点,再笑一点”,福田区中信城市广场多了一间橙色小屋,那里,志愿者张燕佳正在给一位小朋友拍摄笑脸。只见她右手移动着摄像头,眼睛盯着屏幕,手中的鼠标轻轻一点,一张甜甜的笑脸便留在了屏幕上。张燕佳的身后是一面“笑脸墙”,上面已经贴有几十张这样的照片。一张张笑脸记录着为大运会贡献力量的人们,也传递着志愿服务的快乐。
这样的小屋被昵称为“U站”,是深圳为迎接大运会特别开设的志愿者服务站,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包括信息咨询、文明宣传、应急服务在内的多项志愿服务。全市800多座U站遍布街道、场馆、社区,织就了一张志愿服务的爱心网络。
在大运会的助推下,志愿服务精神在这里蔚然成风。目前,深圳市有20%的市民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参与大运会,全市志愿者超过127万人,深圳高校报名做志愿者的大学生占到八成以上。
“我在这里,青春更精彩!”这是大运会志愿者喊出的响亮口号。口号的创作者、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龙淅也是大运会志愿者之一。“这句口号显示出深圳义工无处不在的特点,也体现出我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自豪感”,他说。
拥有良好传统
深圳接力在延续
深圳的志愿者习惯自称“义工”,印有“深圳义工”的红马甲已成为活跃在大街小巷的一道风景。
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从一部“为您服务”热线电话开始,义工服务在深圳起步。20多年来,深圳义工群体不断壮大,注册义工数量由最初的46名壮大为目前的27万多,陈观玉、丛飞、高敏、郑卫宁等优秀义工,成为引领这座改革开放先锋城市的精神坐标。
志愿服务的良好基础和光荣传统勾勒出这座城市的城市性格,也彰显着城市文明的海拔高度。深圳人常说自己的城市是一座“最有爱”的城市。“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理念深入人心,“有时间做义工,有困难找义工”也早已成为深圳很多市民的生活方式。
“义工精神在不知不觉中润泽着人们的内心世界,”深圳义工联合会会长高正荣说,“我看到的是志愿服务在深圳的生命力,是志愿精神的深圳接力。”
探索长效机制
构筑“志愿者之城”
大运会还没有正式开幕,数以万计的志愿者就已经忙碌起来。大学生志愿者、参加环保活动的小朋友、“蓝马甲”公务员、参加义工服务的来深建设者纷纷行动起来……这样全民动员的背后,是深圳持续进行的义工服务计划产生的巨大推力。
在深圳,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热衷于在节假日投身志愿服务。无论是植树节、世界地球日还是世界环境日,总能看见中小学生走上街头,进行公益性社会调查和宣传等活动。
本届大运会,25万名城市志愿者全部由深圳市现有的25万名注册义工转化而成,他们是大运会志愿服务的重要基石。“这次整体转化,让深圳义工的素质得到一次大提升。”罗湖区义工联义工辛明华表示,从4月以来,城市义工们开始接受外语、法律、应急处理、礼仪、大运知识等多方面的培训。“成为大运会志愿者,帮助了别人也提高了自己”。
“行动——让深圳更美好”,深圳希望以大运会为契机,推动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活动的法治化、社团化、基层化发展。
遍布深圳的志愿者服务站——U站,成为城市实践创新的窗口。采用社会共建的模式,让社区的企业、学校成为U站的真正主人,深圳在探索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等方面有了不少新的尝试。今年暑假,全市开展了“小手拉大手,齐做大运志愿者”的家庭志愿活动,已有400多所小学与城市U站结对,并带动了90万名家长参与志愿服务。在大运会主场馆所在的龙岗区,U站的运营模式更有新意。该区向社会公开招募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承担U站服务,最终的“社会共建单位”名单共列有256个单位,包括机关单位、学校、企业、社会机构、社区等。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