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完好的柳孜古运码头、古旧沧桑的唐代沉船、韵味犹存的运河故道……隋唐大运河亘古千年的文化神韵将得以整修重现。目前,沿河8个省份35个城市正联合备战大运河“申遗”,力争在2014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
隋唐大运河是与万里长城齐名的中国古代工程奇迹之一,始建于1400多年前隋炀帝时期,全长2700公里,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黄金水道,也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线路最长且仍在使用的人工运河,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安徽等省份。
中国大运河与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其他运河不同,它具备了文化线路、文化景观、工业遗产等价值。据了解,2006年大运河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2年9月将完成申遗文本提交预审,2013年8月前所有遗产点段将完成准备工作并接受国际专家现场评估,力争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申遗预备名单今年3月经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原则通过,包括8个省市35个城市的132个遗产点和43段河道。可以说,大运河申报文化遗产已进入“倒计时”阶段。
“大运河属于活态遗产,有些河段现在还发挥着作用。”安徽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张宏明介绍说,流经宿州泗县的28公里运河故道是跨越8省市的隋唐大运河为数不多且保存至今的“活运河”,至今仍发挥着灌溉等作用。“安徽省内182公里的大运河保存最为完整,具有申遗的突出价值”。
早在2006年,淮北柳孜大运河遗址就作为中国大运河申遗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近年来,安徽省内又陆续发现了多处隋唐大运河遗址,入选申遗预备名单的点段已经增加到7处。其中进入“立即列入项目”包括3段河道、1处遗产点,即濉溪县柳孜码头遗址。“这些地方不仅‘有话可说’,而且‘有物可看’,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张宏明说。
安徽专门制定了《大运河遗产安徽段保护规划》,将在未来20年内投入8000多万元,对大运河安徽段规划面积300平方公里的范围进行综合治理和原貌恢复,对大运河周边景观生态环境进行恢复、维护和控制,突出运河聚落的真实性、延续性与历史街区的生活氛围,保护运河城镇自然生态环境与景观环境。
“大运河申遗只是一个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申遗来改善大运河沿线35个地级市的城市形象,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的文化底蕴。”张宏明说,“我们还将修建博物馆、遗址公园,打造‘运河城市’,形成一个整体的‘运河景观带’,以此来带动周边城市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
为扎实推进中国大运河河北段保护和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河北大运河文物保护坚持以“不改变文物原状”为原则,稳步有序地开展保护维修,力求原汁原味地保存延续文化遗产的历史信息和全部价值。
据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谢飞介绍,大运河流经河北省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等5个市,总长近六百公里,沿线分布着大量的文物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一定进展。
据介绍,河北省日前审议并通过了《河北省大运河保护和申遗会商小组工作制度》,并印发给各成员单位审阅,以更好地开展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
大运河山东段整体申遗规划已经全部完成。据负责此次申遗工作的山东省文物局负责人介绍,大运河贯穿山东省德州、聊城、济宁、枣庄四市,在各市均留下一些重要的遗迹。同时,山东段运河在整个运河中是较为复杂的河段,因此保护工作难度较大。
大运河申遗“立即列入项目”--通济渠荥阳故城段的考古调查工作近日进一步确定了通济渠荥阳故城段的走向、范围、年代,为论证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和真实性、完整性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今年以来,郑州市文物局组织技术人员对该段运河河堤及邻近区域进行了考古勘探,同时对横跨通济渠故道的惠济桥桥基进行了清理。
专家提醒,应吸收国际运河遗产保护管理的先进经验,从遗产认定、立法、规划、管理协调机制的完善、能力建设等方面入手,制定和颁布不同级别的法律,建立更加高效的协调机制和广泛的合作模式。
江苏省文物局局长、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说:“要让运河沿岸的居民乐于接受和认可运河保护和治理的规划,与政府形成合力,共同完成申遗和保护的目标。”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