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辑部》收视率暴跌
1991年,25集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以冷幽默的笑点,针砭时弊的特色获得了观众的热捧,掀起了一阵收视狂潮,给几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因为如此,对于《新编辑部故事》的播出,不少观众都十分期待。但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该剧播出后,观众们惊讶地发现,虽然还是那个编辑部,但却笑不起来了。
其中最让观众诟病的要数演员的表演,不少网友吐槽该剧的演员都跟踩了电门似的,个个神神叨叨。不管是60后、70后、80后、90后,每个人都举止轻浮,夸张卖萌博眼球。而在深刻性方面,《新编辑部故事》也少了老版尖锐的针砭时弊,对于社会问题多为“隔靴搔痒”,缺乏直指讽刺的勇气。
值得一提的是,在收视率方面,《新编辑部故事》也不尽如人意。截至5月7日,该剧播出时段,北京卫视收视率排名跌至第 6,仅为0.645,东方卫视和深圳卫视同时段收视率排名更跌出15名开外。昨晚,《新编辑部故事》播出最后两集,却也难以力挽狂澜。
创新太大观众难买账
不过对于观众的反应,身为导演的郑晓龙或许多少有些委屈。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新编辑部故事》是自己的一部创新之作,那些让人觉得无厘头、后现代、荒诞的喜剧细节都是自己专门加进去的。
的确,在《新编辑部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先锋舞台剧的元素。但是把小众的艺术元素一股脑儿地加进电视剧中是否适合还有待商榷。在剧场看看舞台剧,空间相对密闭,由于少有其他外界因素干扰,观众会更加投入观看,融入到剧情中去。但电视毕竟是大众媒体,人们在看电视时可能一边干着家务或者一边吃着饭看。如今节目这么丰富,三分钟不能抓住观众眼球必然会遭到调台的命运。所以,《新编辑部故事》不被观众买账也在情理之中。 (辛良)
原因分析
剧本内涵不足是硬伤
《新编辑部》惨遭“滑铁卢”,究其原因,首先是剧本的先天不足。郑晓龙曾说,老版是王朔、冯小刚、马未都、李晓明等一干编剧每天神侃出来的,并根据当时社会热点每人写两集,最后由王朔带领冯小刚统一修改形成终稿。这编剧名单一看就是精英荟萃。而如今拍摄新版,“编剧很难达到王朔的水平,模仿也困难。我干脆解放思想,保留语言幽默感,再把各种喜剧样式都放进去。我相信创新性、喜剧性、带有话题性的东西,年轻人都会喜欢。 ”郑晓龙说。但播出效果证明,郑晓龙这一判断是错误的。他放入许多喜剧元素,甚至引进了港剧的无厘头,让演员们进行极为夸张、生硬、荒诞的表演,但还是不足以弥补文学剧本的内涵不足,因此远不能达到老版笑声中所具有的针砭时弊的力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