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又到一年求职时。毕业前的校园里,总是弥漫着温馨而伤感的离别气息。再过一个月,一张张毕业照将定格699万毕业生表情,而这也将是大学时代最后的回忆。这场国内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毕业潮退下后,就业状况备受关注。
本报记者历时半个月,感受毕业生们的求职和就业历程,倾听企业招人的酸甜苦辣,与专家们一起观察这个正在变化的大学生就业季。
■毕业选择
“兄弟”三人站在“岔路口”
一个顺利被“签”,一个至今没着落,一个一直矛盾着
5月30日晚上八点多,长春市桂林路上一家烧烤店内,音响中放着本年度颇为流行的“口水歌”,或许是为了迎合乐曲中的节拍,每到高潮处,坐在门口的3位面目清秀的小伙子,都会端起手中的啤酒杯先碰杯再喝光,而席间交流的主题则是回忆过去,展望未来。
他们是清一色的90后,也是发小。4年前,他们从老家辽源,在同一所高中不同班级参加高考[微博],成绩发布后,不约而同地考上长春3所大学。按照出生月份先后,3月出生的张强当了大哥,7月出生的赵春光当了三弟,而仅比他大6天的谢金龙,是老二。“这是今年第一次聚,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大家都忙着找工作。”张强说得有些伤感。他们的酒喝得有点压抑。因为选择不同,即将各奔东西。
学土木工程的张强,因为学的是热门专业,早在2012年11月,就顺利被“签”了。张强说,此前他曾去过一场校园招聘会,因为是第一次找工作,没成。两个月前,上届的师哥,在校友QQ群上闲聊发消息,他们公司缺人,工作地点在松原市,应届毕业生实习期3800元/月(上岗实习),转正后保险齐全。“当时大家就想,聘不成,去查干湖玩一次也不错,和我一起报名的有4个同学,3男一女,就坐上了火车去松原,很幸运全部签约。”他说,感觉真的很幸运,像做梦一样。
与张强相比,学历史的谢金龙求职经历可以用坎坷来形容。他说,从去年10月开始找工作起,光纸质的简历就做了11本,网上也投了不少,省内师范专业招聘会也去过,至今还是没着落。“我们学校不是重点本科院校,只有少数同学签到了外埠县市(带编),其余有选择民办院校的,整体来说就业不是很理想。”他承认,今年就业压力确实很大,不是用人方对专业挑剔,就是学校入职工资太低,贵州一个私立学校,历史教师一个月工资1450元,根本没法生活。
兄弟三人中家庭条件最好的是赵春光,对于离校后究竟要做什么,一直矛盾着。有人曾劝他向上一步,读个研究生,避过就业高峰,学历高些以后找工作也有筹码,可是他说不喜欢。按照他的说法,未来规划中,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找个工作环境舒适能拿高薪的好工作,要么就是让父母帮忙投资创业。
“工资太低还不如待业,实在不行就创业,给别人打工还不如自己干。”他表示,父母一辈子也没上过班,做生意一直到现在,虽然比较辛苦,但是赚得不比上班少。
■求职账本
投入与产出无法成正比
从“小”到“大”保守估计投入得14万,如月薪2000元,什么也不做,需要5.8年才能收回成本
如果找不到相对高薪,宁愿待业、创业也不就业的赵春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一个月赚2000元,基本生活开销都不够,还谈什么幸福和理想。
据赵春光介绍,上大学学费每年4200元、住宿费1200元、生活费(在校期间)9000元,四年合计5.76万元;在辽源市从小学到高中,各种补习班、择校费、营养费,平均每年6000元左右,12年就是7.2万元,二者合计12.96万,其他费用如就医等,也要1万多,保守估计求学期间费用也要14万。
那么投入和产出是否成正比呢?以目前的长春市场为例,在桂林路上一个14平方米的插间要600元/月(包水电)、交通费100元/月(公交加适当打车)、电话费100元/月、生活用品200元/月、吃饭600元/月(不含与朋友的额外开销)、人情费用(大学毕业同学陆续结婚)200元/月。(注:这些属于刚性开销,这些费用的前提是,不抽烟、不生病、不吃零食、不交女友、没有朋友圈。
除去通货膨胀对货币的影响,什么也不做,开工资就要攒着,也要5.8年才能收回投入成本。“别说孝敬父母,最基本的生活都保障不了,还谈什么理想。”赵春光说,入职工资太低,是身边不少同学迟迟不能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HR烦恼
企业招人 常常也受伤
招不到合适的人,主要原因是对入职待遇不认可和不愿尝试基础性岗位
眼看着毕业季逼近,面对仍有30多人的职位缺口,作为省内一家国有控股企业的高级HR,曹经理有些着急。做这行近5年的她说,从企业角度来看,最近几年毕业季,大学毕业生人数总破纪录,单从数字上理解,许多人都会认为人才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事实上,实际招聘中,却恰恰相反。
“尽管对于本届毕业招聘早在去年10月份就已启动,省内省外有过合作的高校都走遍,但还是未能按照计划顺利完成招聘。”她介绍,“不管是省内还是省外,我们很难招到适合的人,既不是应征者的能力问题,也不是应征者少的问题,而是供需双方在某个环节不能统一,特别是成绩和社会实践均优秀的大学生,更是难求。”
作为资深HR,曹经理仔细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从求职者角度说,首先是对入职待遇的不认可,认为入职工资比较低。今年企业给予研究生学历的毕业生,工资在2800~3000 元 / 月 , 本 科 生2000~2300元/月,这个工资在行业内不低了,有的企业甚至在降薪。其次,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尝试基础性岗位,还是放不下架子。
招人不易,留人也难。毕业生签约后跳槽的大有人在。曹经理发现,除了公务员[微博]、事业单位、大型国企外,中小企业常被当成“跳板”。漫长的招聘、选材、培训、中途跳槽,这让企业很受伤。曹经理坦言,培养一名合格岗前销售人员,一个月需要花费9000~10000元(带薪),每当出现这样的情况,企业都会默默埋单。
■重新审视
“错位”的供需导致就业难
要清醒地看到,部分高校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例等也是原因
2013年全国毕业生数量699万,比去年增加19万。吉林省是高校毕业生输出省份,2012年高校毕业生达到16.4万人。而2013年,人数将达到17万人,创历史新高。前程无忧为本报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的毕业生人数,是本世纪初的6倍多,700多万名中专、职高毕业生将集中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仍会集中显现。
今年3月,前程无忧网上发布职位数中,面向应届生人群开放的职位数超过97000个,占总数的3.9%。从职业来看,最缺应届生的5类是:销售人员、行政/后勤、客服与技术支持、房地产、储备干部/培训生/实习生。但现实是,这些热门职业却并不受大学生的青睐。
对于就业市场出现的“错位”,前程无忧顾问肖丹这样分析。应届毕业生并没有因为自己初出茅庐就降低对“钱景”的追求,于是上述提到的几类职业就难以满足大学生们的胃口。这恰巧反映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部分原因:供应量大的岗位并不是大学生想去的,而那些“僧多粥少”的岗位,比如国企、事业单位,却令人趋之若鹜。所谓就业难,应该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
上述说法得到了我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