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爆料QQ:16568746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影视 — 质量良莠不齐 中国影视靠什么打动外国观众
质量良莠不齐 中国影视靠什么打动外国观众
来源:北京网    更新时间:2013/6/30 15:57:27  阅读[1001]

  近日,有两则消息颇为耐人寻味:一是《银皮书:2012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共有75部影片销往8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仅为10.63亿元人民币,比2011年同比减少48%;二是美国编剧协会官方网站日前发布“101部写得最好的英美剧”榜单,《老友记》《急诊室的故事》等经典剧集入围,而一批在中国红极一时的美剧,如《绝望的主妇》《绯闻女孩》《生活大爆炸》等却榜上无名。


  一则银皮书,一则榜单,可谓相互印证,从不同方面说明了中国影视剧与国际审美趣味的错位。客观上说,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西方观众的审美,已经超越了情节猎奇,更加注重文化趣味,而国内不少观众对影视剧的审美,目前还停留在追逐情节与感官刺激的层次上。于是,一些更具情节性与娱乐性的英美剧深受中国观众欢迎,而这些影视剧,对他们本国观众来说,却没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我们更应该注意到,一种慵懒的、虚无的文化氛围,如今也在社会上蔓延,不少中国观众沉迷于庸俗浅薄、实用浮华之中。中国每年1.5万部集的电视剧产量,每年200亿的电影票房,看似繁华的背后,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功利主义与庸俗主义正在戕害我们的影视文化。纵观这些年来中国影视剧面临的问题,很容易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重制作轻创作、重技术轻艺术、重功利轻人文。如《无极》《画壁》《三枪》《财神客栈》《关云长》《三笑之才子佳人》《新倩女幽魂》等,几乎随便挑出一部“烂片”来,都能发现这些片子的通病:包装上美轮美奂,但没有什么创新意识;电脑制作“国际水准”,而艺术水准却非常粗糙;故事情节离奇曲折,却严重缺乏人文底蕴。甚而至于,一些影视剧中充斥着斗心眼、耍阴谋、玩庸俗、追功利,这样的影视剧走向国际,缺乏人类共同的情感和认知,自然无法赢得共鸣,更不要说赢得别人的尊重。


  近年来,中国影视剧也在向国外学习,这当然是好事,但令人担忧的是,我们学到的往往是那些表面的、肤浅的东西:学习了高科技,却没有学习好艺术;学习了大场面,却没有学习大情怀。中国有那么多的电视频道,每天放映着那么多的电视剧,但真正能打动人心、赢得观众共鸣的能有几部?很多年轻观众开始告别电视,这足以令人忧虑。很多电影从筹备到上映,充满了眼花缭乱的炒作,无数观众被“圈”进了电影院才发觉上当了,凭着炒作、话题推高票房,造就一种虚假繁荣,但这些电影,能留在观众心里的却很少。


  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是:目前中国影视剧生产数量很大,但实现出口的却很少,而且,这些出口大多是带有公益性质的对外交流影片,很少是实现商业性海外销售,很多出口影片只在海外艺术院线发行并在华语电视频道播出,进入商业院线和主流电视频道的少之又少。


  其实,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尽管有种种文化差异,审美情感其实是相通的,这也正是一些世界经典影视剧风靡世界并流传久远的原因。《乱世佳人》《教父》《天堂电影院》《拯救大兵瑞恩》《虎口脱险》《罗马假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经典影片,尽管反映的风俗习惯、自然地理、历史背景、语言特色千差万别,但在文化审美上是相通的,它们所传递的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是为全人类所认同的,因而打动了全世界的观众。


  我们一直在强调文化影响力,我们总在为自己5000年的文明而自豪,但我们有没有能力认真梳理自己的文化传统?有没有能力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长期以来,我们的影视剧,满足于浮光掠影,却缺乏哲学沉思,甚至于回避那些普遍性的人文情感。一则银皮书,一则榜单,足以令人警醒。文化是一个民族最真实的性格,文化的价值传播不仅意味着一个国家软实力内涵的丰富,并且表明这个民族能够在国际文化格局中获得话语权。中国影视剧,一方面要在艺术性与商业化上下功夫,另一方面更要加强人文底蕴与文化担当。

(责任编辑:城市网)
技术支持:165687462 网上爆料:165687462
Copyright© 2017 北京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6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