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很深入,应用科学研究方法,针对美国教育的某些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且应用研究成果来影响中国教育政策的,好像并不太多。而吸取美国教育失败的经验教训,避免中国教育重犯类似错误的教育研究,好像凤毛麟角,甚至连指出汉语翻译错误的工作,也没什么人去做。其后果,便是导致了中国教育界经常被美国过时的教育理论忽悠,流传“哈佛校训”那样的胡说八道,甚至把美国根本就不存在的“素质教育”这个词忽悠进了政府的教育政策官方文件中。这样的事情,对于美国教育界来说,真的是匪夷所思的。
美国人对中国几乎没什么了解,很多普通的美国人还以为中国人天天吃左宗棠鸡蒙古牛肉,见面就说粤语。然而,美国的教育界却一直在很认真地研究中国教育,而且是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而研究的成果经常都能第一时间反馈到政策的决策者和制定者那里,从而让美国的教育部门能够评估研究成果,决定是否采用。从美国人研究中国教育的做法中,我们可能会得到一点启发:
最早对中国的“全国统一教材”,“全国统一考试”产生兴趣的是布什政府。他们开始对中国的“高考”产生了强烈兴趣:为什么中国要举行这种统考?为什么中国的大学录取不是像美国那样做?这种考试形式可以引进到美国吗?产生这个兴趣的原因是当时美国的公立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很多人不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也不具备基本的数学能力,已经无法适应千禧年高科技工作的新要求;甚至,连大学招进来的新生,很多人还要补习高中数学和英语阅读。以比尔盖茨为首的高科技领域代表对此非常不满意,甚至要求美国国会开放更多的来自中国和印度的工程师的H1签证名额,以填补美国本土培养的工程师不足的窘境。他们认为,造成美国学生学术能力低下的原因就是美国没有考试,学生有没有学到东西,谁都不知道。
于是,美国的教育专家们首先对中国的高考进行了科学研究。他们发现,原来中国的高考是既没有什么效度,又没有什么信度的考试。
没有信度,指的是在难度和题目的一致性方面,每一年的高考都不一样。于是,有时候难,有时候容易,因此,无法知道这一届录取的考生,跟上一届录取的考生在能力上,是不是一致的。
效度,是指题目考的东西,究竟跟课本要求,老师教的东西,吻合度有多大。假如考的内容跟上课的内容没什么关系,这份题目的效度就差了。假如效度不好,我们就无法知道这一届的学生究竟懂的东西跟上一届是否相同,换句话说,我们招进来的学生,是否就是我们想要的学生?效度不好,就没法得到这个问题的准确答案。
在得到这个结果以后,专家们向行政部门的推荐意见是:中国的高考并不是一个科学的考试。然而,像“高考”那样的统考,在修改以后,可以成为一个科学的考试的。比如说,可以用高考那样的统考形式,设计几套信度和效度的很好的题目,来考一下美国的公立学校的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东西。于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法案就产生了。这个法案要求各地的公立学校参加以州为单位的统一考试,根据考试成绩来给学校排名和拨款。
到了奥巴马政府时代,奥巴马一直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比美国要成功得多。他根据的并不是研究结果,而是很表面的道听途说。他认为中国中小学教育比美国成功的理由是:
第一,中国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比美国学生长得多。美国学生一年才上180天课,寒暑假没有补习,每天才上5小时的课,这样少的时间,根本就不可能学到跟中国学生一样多的东西。
其次,目前在美国硅谷的工程师,基本就是中国人和印度人的天下。肯定是中国的数学和科学教育比美国好,才会让中国那么多工程师能有资格在美国工作,否则怎么不见美国的工程师充斥中国的中关村?
最后,中国为什么能举办全国性的统考如高考那样的东西?肯定是全中国的高中生都学同样的课本。
于是,教育专家们又开始认真研究中国的这些传说。他们研究发现,原来中国已经没有全国统一课本,也没有全国统一的高考了。但是,这样做似乎弊大于利。美国要改革教育,应该采用中国从前使用过的“全国统一课程标准,统一教材”的做法。
于是,在各州的州长协会的推动下,美国的全国统一课程标准陆续推出,教育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发现,美国人是非常认真地用科学方法来研究中国的教育,并且很认真地吸取中国教育失败的教训,采用合理的方面来作行政上的推广。这一点,值得中国教育界的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人员认真学习的。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