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搜狐教育频道的朋友请我写篇高考语文政策的文章,恰逢《考试说明》下发、海淀期末考试,一个是政策、一个是实践,正是组成一对互解互证的关系。又逢外研社与我联手,即将推出一系列的高考语文教学书籍,我正要写一篇关于我对于语文今年政策变化的看法,便以海淀期中考试的作文材料为题目,“方寸之地可以营造锦绣”,来谈谈语文试卷这片方寸之地如何织就智慧的锦绣。
写这篇文章之前,其实我先在网上读了一些探知教育考试院征集意见稿后的报道。说句实话,急功近利、缺少思考恰恰是我们教育者需要面对的事情。每一改革,大家往往急不可待地去关注有哪些变化,对于不变的内容其实也未必可知,相反却置之不理。自以为这样便抓住了改革的动态,恐怕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举个例子,“阅读延伸题”2010年引入北京高考语文试卷,所有教师、学生、教辅一拥而上纷纷解析。殊不知,变化就是来得快,去得也快,10分(后又改为12分)的阅读延伸题似乎将在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上将结束它短暂的演出。这次海淀期末试卷上便没有这道题目,《考试说明》中也将之取消。然而,教师做的就只是告诉学生们阅读延伸题被取消了这一件事情吗?这样的教学研究永远都只能被政策所牵制、胁迫,教师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研究,怎么还能期待自己的学生思想深刻、思路新颖呢。
面对变化,最值得分析的有二:
一是变化的原因。
即在变化中所体现出来的时代的特色、思想的潮流、文化的风尚。这些内容比认识几个所谓的命题人都要重要,不仅因为真正的当年命题者绝对不会泄露题目,更因为你把握了命题人所遵守的金科玉律。
二是变化后的不变。
这些最为经典,不会动摇的部分,才是高考的核心智慧,才是教师的教研阵地,更是学生的考分根本。从变化中认识不变,才能真正从现象中看到规律,在放眼无涯的题海中乘风破浪。这样的教学,不仅是教师的智慧,更会极大地启发学生面对问题的思考方式:不盲目拼杀题量,而是能从知识和题目中获得智慧、形成主动思考、独立思考的习惯。这也是杨老师在新书《阅读?思考?写作——高考作文超越满分》中所崇尚的教学理念。
所以,我今天听到最多的问题不是“这次考试很难很怪,怎么办”,而是“这次的变化很值得思考,请问杨老师,您认为这些新题型意味着什么”。这才是语文教学,或者是教育,应该赋予学生的。
根据以上两点思考,我们不妨从《考试说明》政策出发,结合2015年海淀期中试卷来一起体会一番思考的乐趣,深入剖析命题者身后时代的背景。
(一)试卷结构大调整,但考查能力一字未变
试卷结构调整、赋分比例变化如下:
(一)现代文阅读、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约48分
(二)古诗文阅读 约42分
(三)写作 60分
1、微写作(三选一) 10分
2、作文(二选一) 50分
相比2014年《考试说明》,变化现象如下:现代文阅读被前置,语文基础知识后置,古诗文分数比例接近全卷分值1/3,写作题目变为多选。这就是全部变化的概述,但你看尽所有解读都不会提到的问题,就是紧随其后的“考试能力要求”一项,却一字未变:
对考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所形成的能力进行考查。
应用能力: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及评价等;
审美能力:艺术美和科学美的感受、品味、赏析能力;
探究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见解及创新能力;
我敢说很多语文教师面对这些要求都会陷入沉思,我们到底把多少精力放在这些目标上。当我们的学生即将离开高考中,他拿着90多分的试卷,是否真正获得了《考试说明》中的能力呢。最近颇有几位专家高呼语文是最需要改革的学科,那么,怎么改呢。我看不是从学生改起,也不是从高考改起,而是从教师教学改起,这是一些的起点。如果老师都不关注这些内容,怎么可能期待学生真正理解高考语文。这些没有变化的考查能力,其实才是高考命题的本质和方向,而题型结构分数的调整,只是让我们看到了轻重变化的表现而已。
加重:(1)阅读能力考查
(2)写作能力考查
变轻:须识记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音字形、诗词背诵。
其实高考语文虽在近几年中进行着题目的巨大变化,但本质上是分数权重变化所体现出的时代眼光。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十八大提出“文化软实力”后就愈显突出。如果你看一下四年前语文试卷的文学常识题,就发现四个选项往往兼及中西文人、古典和现当代作家,但今天在语文试卷上甚至看不到西方文学的考查,文学常识部分也鲜见鲁迅、老舍这些现当代巨擘。其后所体现出的文化潮流,才最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这也是杨老师去年再次押中高考语文作文题,无数学生惊呼神迹的关键。很多同学分外关注背诵多加七篇的负担。而杨老师却告诉学生,这并非负担而是启发。再次告诉我们古典文学的重要性,同时,结合“阅读能力考查加重”也告诉我们,识记压力一定很小,必然在名句名言中进行考查。再加上头年新增七篇,其中名句自然成为考查重点。相关思考,不一而论,但相信可以启发大家在变化中思考。
海淀期末例题分析:
古诗词阅读
甲午元旦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1、《甲午元旦》诗中所写的春节习俗,与下列诗句中没有表现的一项是
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明月皎皎千门秀,华灯盏盏万户春。
海淀期末试卷第一题便是古诗词阅读,顺序调整所带来的风潮不言而喻。第一题涉及到今年新增考点(见下文):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常识的了解。其后所表现的正是对传统文化的考查。D选项是元宵节看花灯的场景描述。虽然考查了一些知识层次的内容,但主体考点仍然关注的是诗歌阅读考点的第3、4条,即文本内容的理解及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内容形式产生变化,但考查的能力却不变——这是我们获得的极大启发,也可以继续指导我们的教与学,在变化中不迷失,却可牢牢把握变化。所以,语文教学不是盲目地扩展知识,而是深入地带领学生思考和运用。很多老师一看考文化常识,就慌了手脚,赶忙让学生去总结、让学生背诵抄写,其实都是教学的无能或无奈。文化知识浩如星海,怎么可能穷尽,最好的方法是给学生做规律性的知识梳理,并把规律讲给学生,不断培养《考试说明》中提到的阅读能力。这样,即使高考中出现了并不熟悉的内容,他仍然可以通过阅读方法、利用题目信息,顺利完成作答——这就是真正的阅读能力和能力教育。
(二)考点变化,但杨老师所总结的新考查思想不变
考点变化:
(1)现代文阅读中的“阅读延伸题”字样被取消,但其对应的第10、11两个考点却仍然保留。现代文阅读总共11个考点其实并未改变。
10.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和评价
11.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和阐释
(2)语文基础知识
增加了两个考点,前8点并未改变。增加考点为:
9.文学体裁基本常识的了解
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常识的了解
(3)古诗文阅读
前9个考点并未变化,增加两个原为阅读延伸题的考点,如下:
10.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和评价
11.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和阐释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