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眼里,汪建是一个有些神秘的科学“怪咖”:他提前把自己的“墓碑”做好了,把生命终点设定在2074年,自称“相信可以活到120岁”。
在搞科研的人眼里,汪建又是个特立独行的“老顽童”:他用“自私自利,贪生怕死”八个字形象比喻科研创新动力。
15年前,由于对前沿科技的敏锐嗅觉,汪建和中科院院士杨焕明到处凑钱,成立了华大基因,与国内其他科研机构一起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 1%的工作,中国因此拿到了基因测序的“门票”。8年前,因为对发展基因科学近乎顽固的坚持,汪建带着团队来到深圳。带着“好玩”的心态,他完成了像熊猫“晶晶”基因测序这样带有人文情怀的科研成果。正是凭着带点“反叛”的经营理念,汪建带领团队在深圳将华大基因打造成了一艘“基因航母”。
十分钟决定南下深圳
“一个偶然机会来到深圳,觉得不错啊,十分钟就决定来这里落脚了。”汪建趣称自己和深圳的缘分。2007年,为打破一些体制的束缚,汪建寻思着开辟科研新天地。在深圳,盐田区政府提出给他提供旧厂房当办公场所“试用”。仅仅十分钟后,汪建就决定南下了。
从体制内“下海”到深圳,汪建解释说,当时主要是为了避免学术上的争议及体制的一些束缚,需要到社会环境发展独特的地方,而深圳十分符合自己的需求。
2007年6月,汪建带着部分员工在深圳组建成立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当年便绘制出“第一个亚洲人基因组图谱”。2008年,深圳华大基因提出“百人基因组计划”,将基因组图谱扩展到100个黄种人、100个黑种人及100个白种人。计划推出后,获得美国等国科学家的支持与参与,迅速扩展为“千人基因组计划”。
实现从“参与者”到“引领者”的跨越
在深圳,华大的角色实现了在基因领域从“参与者”到“引领者”的跨越。2014年12月,华大基因发布了联合全球20多个国家、80多家机构的200多位科学家共同研究的鸟类基因组系统演化史项目成果,在历经4年的努力下,首期成果以专刊方式发表在Science及BioMed 系列期刊,共28篇文章。其中,《科学》刊登了8篇该项目的研究成果。这在这本全球知名杂志的发展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截至2015年8月3日,华大基因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1250余篇,SCI收录1170篇,累计在《Nature》、《Science》、《Cell》等顶尖期刊发表科研论文超过200余篇。
深圳正走在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华大基因在源头创新上的发力,正好迎合了深圳的需求,并成为深圳创新的重要参与者。“这些年来,深圳市政府始终给予我们极大的关心和支持。没有深圳,我们也走不到今天。”汪建说。
深圳“回馈”给华大的,则是创业大潮驱动下华大基因的产业化成果。2014年6月30日,国家食药总局(CFDA)批准华大两款二代基因测序仪及检测试剂盒应用于“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这让华大广为人知。在这一技术下,通过采集孕妇外周血,提取胎儿游离DNA,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分析,得出胎儿患染色体非整倍体的风险。其检测技术在中国每例价格仅为美国的1/10、欧洲的1/4。
2014年10月中旬,华大将这一技术以456万欧元转让给意大利,成为中国基因技术寥寥可数的输出案例之一。
在华大基因的发展历史上,还有一件事值得铭记:斥资1.176亿美元收购纳斯达克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简称“CG”), 开始自主生产基因测序设备。
汪建回忆,2012年,在获得良好国内外声誉时,华大遭到了国外同行的封锁。美国从这年开始不再向华大出售新的基因测序设备,第二年连维护设备的服务也不提供了。为了打破封锁,华大收购CG,建立起一条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应用的创新链,向上游延伸,使我国基因测序核心设备不再受制于人。
今年6月6日,作为华大全资子公司的CG,亮出了自己生产的新一批产品——“超级测序仪”revolocity。它可对人全血、唾液等各种样本进行自动化DNA提取,并将样本进行文库制备、测序和数据分析的无缝连接操作,一年可完成10000个全基因组测序,以后还将增至每年30000个。
用健康引领社会发展模式
当被问及华大未来的布局,汪建喜欢站在历史的角度,评价生命科学的意义。工业革命,用战争撼动了农业社会的生存模式。生物经济必将撼动现有工业社会的格局。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要抓住基因科技带来的改变机遇,我们要推动社会发展,不能等风来吹你。深圳过去35年在追赶国际先进城市的过程中,书写了华丽的篇章。汪建说:“未来35年中,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思路,去引领社会发展、引领国际潮流?”
“如果我们把人的生老病死可控放在第一位,从深圳推广到全国乃至全球,我们就有可能实现引领和发展。”汪建说,理想的人生应该是“生得优、老得慢,病得少,死得安”。他希望用基因技术来实现这一理想。
先把“家事”做好,上升到“国事”,再扩散到世界。这是汪建最新的科研和经营理念。
为此,在华大近5000名员工中,他要求每个员工先把身体搞好。“不谈工作,也不谈产业,先谈身体。”汪建还立了三大纪律标准:预防出生缺陷、进行肿瘤早期防治、随时进行体重血压测量监控。为了诠释自己的“贪生怕死”,汪建以身作则。在他的办公桌旁,放了两个吊环,没事他就做做伸展;每天,他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登山也成为他一大爱好,仅西藏就去了40余次。用他的话说,“除了做科研就是在登山”。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