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人代会期间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
可剩下的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广西这538万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生存条件恶劣、缺水少土、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多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大石山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水库移民区,贫困程度深,自我发展能力弱。
不亲眼看到,都不相信“骨头”有这么硬
在河池市都安县隆福乡葛家村,一对小兄妹,穿着破烂的衣服、凉鞋,背着装满牛粪的背篓,弓着腰,向山坳里走去。男孩12岁,女孩10岁,身高一米出头,非常瘦小。
“你们为什么不上学啊?”记者上前打探才知道,原来村里只有一个教学点,老师到乡里开会了,学校只能放假。记者跟着他们去家里,他们的父亲正在为孩子读书发愁:“学费虽不收了,但书本费、杂费和生活费也难凑得齐”
他家还有个初中生,每周从乡中学往返就要车费40元。没钱不坐车,就步行几个小时山路,包括爬过陡峭的悬崖。
东兰县东兰镇弄华村台中屯的两兄弟,罗安华和罗安顺一个43岁,一个40岁,现在都还打着光棍,至于原因,进家一看便知:一间木瓦房,篾片作墙,四面漏风。火堆旁三张床,被褥都已发黑,这就是他们和70多岁母亲的住处。
许多年前,也有人给罗安华介绍过女友,是一个邻屯的女孩,嫌他家太穷,去了广东,两人再没联系过。2001年他曾外出务工,如今母亲老了,干不了农活,他只能回家。
同样没有老婆的还有他们33岁的三弟。十年前,三弟外出务工,再也没有回来,只是每年打个电话。
据东兰镇政府统计,弄华村700多人,30岁以上仍未结婚的男子达50人。当地习俗,22岁不结婚就已让父母“头疼”。按22岁口径统计,“光棍”达87人,约占成年男子的三分之一。
这两个地方只是广西贫困地区的一个缩影。2014年,广西顺利完成建档立卡工作,识别出贫困村5000个,33个贫困县。目前广西仍有707个自然村(屯)尚未通电,120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未解决,90万贫困人口居住在危房……
贫困原因有三:交通不便、资源匮乏、商品化低
地处偏僻、“藏”在深闺。广西就是这样,特困村屯都处在当地乡镇的“最深处”。交通不通,无法与外部世界联接,是致贫的最大自然因素。据统计,目前广西仍有3.7万多个自然村(屯)未通路。
“乡里通知早上8点开会,我5点钟就要开摩托车出门。”崇左市宁明县那楠乡逢留村村支书凌鸿彬告诉记者,每次都要经水泥路、砂石路、泥路才能到乡里,而离村里最远的屯也没通路,需步行两小时才能到达。
交通不便只是其中之一,另一大原因就是资源的匮乏。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但在广西许多地方一方水土根本养不起一方人。
百色市凌云县伶站瑶族乡岩流瑶寨就是一个资源匮乏的例子。寨里除了小学校舍之外,村民的房子都建在六七十度斜坡的石头窝里,风化的水泥砖和乌黑的瓦片成了主色调,跟长满苔藓的山石浑然一体。
寨子里的40户人家,有36户靠低保“吃饭”。想引进产业,连基本的地都没有;转移就业,群众素质不高,意愿更不高。整个寨子,吃饭穿衣有了,但发展却无从谈起。
另外,产品商品化低,也是不少贫困村的通病。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办的领导说,对这些村屯,要通过产业扶持帮助脱贫,没有产业支撑的扶贫不会长久。在项目选择上,既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也要充分考虑当地优势、群众意愿和市场前景,避免产业跟风带来的同质化低效竞争,从而真正使之成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脱贫的产业。
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
按照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2016—2020年,每年减少贫困人口90万人以上,到2020年底减少贫困人口538万人。
这是铁打的目标任务,必须完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
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强调,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扶贫攻坚是其中最大的“短板”和最艰巨的任务。我们要按照总书记指明的主攻方向,“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突出精准扶贫,统筹抓好教育、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移民搬迁等各方面工作,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
目标方向有了,广西迅速行动。激励贫困县逐年、有序退出,2016年力争贫困县脱贫5个,2017年脱贫7个,其余在2020年底前脱贫。
百色市立下军令状,把扶贫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结合实施《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确保如期完成减贫任务;河池市出台整乡推进扶贫工作方案,11个县(市、区)各选1个乡开展整乡推进综合扶贫开发,决定抓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10项工作。崇左市把振兴革命老区与扶贫开发工作结合起来,深入实施惠民富民工程,集中150天时间,启动100个项目建设……
广西正以“天降大任”和“时不我待”的使命感、紧迫感,全力推进扶贫攻坚。
“你给的,不一定是我想要的。”之前扶贫靶往往“打不准”。根除贫困是最终目标,关键在于如何做到精准。广西在精准扶贫上创新工作机制,从“识别、扶持、管理、考核”四个方面发力。
精准识别。2014年,广西顺利完成建档立卡工作,识别出贫困村5000个、贫困户172万户、贫困人口634万人。今后,广西还将继续完善,及时更新数据,实行动态管理。
崇左市大新县以乡镇为单位全面开展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调查摸底工作,对居住在生产资源匮乏、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等五类农户进行入户调查、登记造册,并严格根据2012年贫困农户信息管理识别系统及2014年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管理平台精准审核定位搬迁对象。由此,确定下今年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有硕龙镇门村门屯133户632人、雷平镇新立村霞山屯69户280人、恩城乡恩城社区岜陇屯54户229人。计划今年底建成4个安置点,安置1922户7685人。
精准扶持。广西各地结合当地实际,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宜迁则迁,将整乡整村推进与扶持到户相结合、产业开发与改善基础设施环境相结合、物质扶贫与智力扶贫相结合、就地扶贫与易地搬迁扶贫相结合,促进贫困村脱贫摘帽。同时,遵循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务求增收脱贫的帮扶资源和帮扶措施点对点落实到户到人。
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在制定入迁政策时,对入迁新城的农户,允许其保留原居住地的宅基地、林权、承包地,解决搬迁农户的后顾之忧;在户口政策上不设关卡,入迁农户可保留原籍,也可随安置办理转户手续;在教育、医疗、养老、低保、就业等社会保障方面,入迁农户与县城区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在制定房价等政策方面,坚持让利于民,通过利益驱动激发农户搬迁的积极性。同时,在项目区建设建材交易市场,为第一批960户入迁户配套安排每户20平方米、每平方米价3000元的商业面积,由购买农户自由组建经济实体,统一经营或统一对外出租,所得利益由组成的农户统一分配,保障入迁群众的收入。
精准管理。广西建立扶贫工作台账,明确各地区、各部门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财政投入、时间工期等。同时,让人员下沉,动态监测帮扶措施到位情况,确保扶贫对象应扶尽扶、科学帮扶、精准脱贫。目前,广西已选派3.4万名干部组成111个扶贫工作队进驻1.4万个行政村,落实定点扶贫帮扶单位7677个,所有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都有3个以上区直或中直驻桂单位定点帮扶。
“以前自己生活在山沟里,现在生活在公园里”天峨县六排镇都隆村的村民乐呵呵的对记者说道。
确如村民所说,走进该村,公园式景观让人赏心悦目,花圃、草坪、凉亭、戏台等一应俱全……自治区住建厅派驻的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薛伟俊到都隆村后,重点在“扶”字上下工夫,努力争取资金扶持改良了百香果基地,鼓励群众在玉米地里套种穿心莲,群众发展产业积极性高涨。在“第一书记”的带动下,都隆村村貌实现了大变样。
精准考核。根据今年6月新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试行》,广西贫困县由主要考核GDP转向考核扶贫成效,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贫人口数量作为考核评价主要指标,并建立“减贫摘帽”激励机制。这种全新贫困县领导干部考核机制在广西还是首次。
为鼓励贫困县尽快脱贫,广西将贫困人口减少数量作为考核评价主要指标,年度脱贫人数在20%以上且返贫率控制在3%以内贫困县,将给予考核加分。同时为突出可持续发展导向,取消位于重点生态功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