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长安街行走,一排排的观礼坐凳,是见证阅兵仪式最近的地方。天安门广场旗杆东、西两侧,第一次像“盖楼房”一样,搭建起三层的临时观礼台。
7个区域可容纳4万人
“16年,三次大庆,三回临时观礼台的搭建,这次是时间最紧、任务最重、体量最大的。”风尘仆仆从拆除现场回来,北京建工集团北京市设备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吴刚如释重负,又倍感骄傲。
吴刚所在的北安集团,从国庆35周年起便一直承接临时观礼台的搭建。这一次,已经是他本人第三次参与观礼台工程。
他告诉记者,国庆50周年和60周年阅兵时,临时观礼台只在天安门城楼两侧布建,可同时容纳数千人观礼。这一次,临时观礼台分别搭建在天安门城楼上、天安门华表东西两侧、天安门广场旗杆东西两侧、人民大会堂北门外、国家博物馆北侧七个区域,设计可容纳观礼人员约4万人,相当于坐满半个工人体育场。“仅从工程量上算,今年就是过去的7倍。”
在吴刚的笔记本中,记录着工程的全部进程:4月8日临时观礼台项目启动,两天完成项目图纸修改;4月24日开始样品台的加工制作,三天三夜完成样品台的安装摆放;5月25日华表区域第一批观礼台顺利走下生产线,17天后华表区域126个钢构件完工;8月8日晚华表区域临时观礼台安装完成;8月10日晚广场区域临时观礼台安装完成,用时五天;8月17日晚城楼区域临时观礼台安装完成;8月24日人民大会堂和国家博物馆区域临时观礼台安装完成。
第一次在广场“盖楼房”
“八个晚上,我们完成了所有临时观礼台的安装。”项目部经理邓忠平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广场旗杆两侧临时观礼台的安装。
在这次为阅兵仪式搭建的临时观礼台中,广场旗杆两侧属于体量最大的,东西长178米,南北纵深52.7米,最高处接近8米,仅台阶就有58级,设计可容纳人数达19210人,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体育场。
“考虑到材料运输的难度,我们将旗杆东、西侧的临时观礼台由单排单层吊装,变为多排多层吊装。”邓忠平打了个比喻,就像是从盖平房变为盖楼房,在广场上落三层,这在观礼台工程中还是第一次。
在广场上“盖楼房”,最难的是如何用最小的误差摆放整齐,特别是547件钢构件之间的连接,必须要用抱箍上下左右夹紧,才能保证人坐上去时足够牢固。
吴刚介绍,为此,项目部在正式吊装前,先用电脑做了模拟吊装,又在加工厂进行了两次“试拼装”,每个构件安装要多长时间、几个人配合,提前算得一清二楚。
另外,为了减少构件尺寸的误差,除特殊部位外,绝大部分在预制时就被设计成尺寸一样的“通货”,进场前不用再1、2、3地编号,可以安装在任何部位。传统的火焰式切割,也被改进成了激光切割工艺,平面误差近乎0。
八小时不敢多喝一口水
吴玉芝是现场负责运输吊装钢材的天车司机,也是项目部少见的女工人之一。吊装临时观礼台时,正好赶上北京的酷暑,上千吨摆放在地面的钢材吸收太阳光再散热,再加上天车驾驶室三面是玻璃,如同被架在火堆上“烧烤”。
“坐在驾驶室里,我即使把空调开到最大,仍然能感觉到迎面而来的八方热浪。”吴玉芝略带羞涩地说,由于吊装首先是天车司机,坐在驾驶室的八个小时内,她连一口水都不敢多喝,“就怕水喝多了要上厕所,耽误事儿。”
按照要求,临时观礼台的吊装只能在夜间进行,晚上8点开始,到第二天早上5点之前结束。就这样,吴玉芝和工友们见证了每一天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时刻,看着四面八方的人们走向天安门广场,为了欣赏庄严的升旗仪式。
“只不过,升旗的那一刻,我们已经从现场撤离了,没能亲眼看看五星红旗飘扬在天空。”这感觉,就像他们的工作,总是在常人看不见的地方,一个构件、一个构件地安装、焊接。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