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绣、铜印、剪影、蛋雕……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广州民间工艺,在规模化工业生产的当下备受冲击,这些老工艺日渐凋零,从盛极一时转变为无人问津,甚至成为所谓的“老古董”,以老工艺为生的民间工艺人、工匠也走向年迈,老工艺的生存与传承也成大家关注的重点。
众所周知,由于社会进步,工艺水平提高,传统工艺逐步被淘汰、被取代是大势所趋,是社会进步的正常表现。一方面,“老工艺”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过去特定阶段生产力水平,后继乏力。时代在发展,“老工艺”逐渐与时代疏离,而随着电子信息化、科技化发展,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被机器取代,“老工艺”处境就更加“严峻”。更不要说珠三角工业发展已经进入“机器换人”时代,工业化发展带来的高效率跟低价格优势等,都对“老工艺”带来冲击。另一方面,“老工艺”面临后继乏人窘境。我们知道。现在,老手艺工人揾食艰难,“老工艺”很难成为一个人赖以生存的职业,如果说连吃饭这个基本问题都无法解决,那没人愿意接棒学习这些老手艺也就在常理之中。
那就任由这些“老工艺”自生自灭吗?当然不行。虽然说社会进步取代很多手工工艺,但仍有一些是机器无法比拟的,比如雕刻、刺绣等等,大家更看中手工魅力,手工制作凭借其追求极致的独特魅力而不乏拥泵。另外,“老工艺”代表某一时期工艺水平成就,有些老工艺甚至是珍贵的艺术瑰宝,在历史文化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像广绣等等,如不好好保护继承,将会真正失传。
要如何让这些“老工艺”不失传?首先离不开创新,重视与市场融合,现实困境是“老工艺”失去了市场,老手艺人的日子举步维艰,也就是说“老工艺”的“旧瓶”要装上“新酒”,将“老工艺”与新元素对接,寻找突破口,让老工艺发挥新魅力,“老工艺”可以在传统的基础上,引入时尚元素,培育新的欢迎点,结合市场的喜好,与时俱进,但如果还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将会被市场抛弃。广州不少“老工艺”就做得不错,民间工艺大师铜印艺人冯建辉用创意赋予铜印新生命,开发的小件铜印旅游产品备受市场欢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另外,“老工艺”最重要还是要靠人来传承,如果大家不愿学,聊什么“老工艺”传承发展都是天方夜谭,因此要在培育“老工艺”传承人上下工夫。其实政府有责任在老工艺的传承发展中出一把力,在关键时候推“老工艺”一把,让他们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发挥竞争力,比如有些地方通过评选“工艺大师”并给予一定的补贴等,这样一来,有利于提高“老工艺”从业者的收入跟职业荣誉感,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所以说,“老工艺”发展不能抱守残缺。既要与时俱进,重视与市场融合,创新活化思路,“老工艺”的“旧瓶”要装上“新酒”;又要培育好传承人,提高他们的收入跟职业荣誉感,这样“老工艺”的传承才后继有力、后继有人。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