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维西县巴珠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勋
走进云南维西县巴珠村,村容整洁干净,产业遍地开花,呈现出一派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新景象。
“能住进这么好的房自,多亏和勋书记号召我们实施的特色产业建设。村里人守着那点地,根本没得脱贫致富的信心!”提起家里和村里的变化,藏族同胞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和勋,男,藏族,初中文化,1964年7月出生于维西县巴珠村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年幼时父母双亡,在舅舅和忠的抚养下成人,1991年3月加入中国产党。他一心为民办事,深受群众信任,连续几届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一路走来,他的青春年华,留下了斑斓的色彩,耀眼的足迹。
因工作成绩突出,得到组织肯定,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全省劳动模范、全省科级致富带头人等称号。
履职尽责
致力巴珠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过去的巴珠村公路不通,信息闭塞,山里东西运不出去,人民的思想观念也比较落后,发展程度低。
头脑灵活、肯苦肯干的和勋,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是当地的致富能人。1996年起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在这样的基础上谋发展,谈何容易!
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面对困难和压力,他暗下决心:干不出成绩、干不好工作绝不罢休。一定要让群众的钱包鼓起来,一定要让群众的日子好起来,一定要让村里的面貌靓起来,让每一个村里人走在外面都能自豪地说:我是巴珠村人。
要发展,以哪里为突破口?
如何把村里的经济搞上去,让群众富起来,是和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急需解决的问题。
他经常带着班子成员进组入户,访民情、听民声,抓调研、理思路,大力发展以土鸡、蜂蜜、中药材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同时,积极到州、县争取资金和项目,组织群众修沟挖路,修建校舍,办公益事业。
没有路,让农民吃尽了苦头,路不好,不仅直接影响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而且严重制约当地特色富民产业的培育壮大。多年来,群众盼修路,盼着走出山沟沟的想法日异迫切。
“要想富,先修路”。没有条像样的路,就算有金山、银山,也是白搭。
和勋通过向多部门的争取,打通了最后一公里的小康路。2006年,全村21个村民小组全部实现通电、通水,有20个村民小组修通公路,为巴珠村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解决好一些事,修好一条路,筑好一座桥……事无大小,却连到了百姓的心坎。
用老百姓的话说,“有和勋这样默默奉献、踏踏实实做事的干部,是我们的骄傲。”
调整结构
带领群众走出特色产业致富路
在尽力为大家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和勋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带领群众致富增收上。
他深刻地体会到,许多问题都是由于老百姓口袋不鼓造成的,只有带领大家鼓足钱袋子,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根本。
为使巴珠群众尽快脱贫致富,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和勋一直告诫自己,一定要把组织和群众交给的重担挑稳挑好。
经济要发展,不仅要换“穷业”,还要彻底拔除“穷根”。
在党和政府政策指引下,他决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托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巴珠村2014年木瓜种植达1200多亩,实现收入33余万元。2015年药材种植达536亩,预计实现收入60万元。
凭借优越的生态环境,积极推进畜牧产业、养蜂产业,目前养蜂专业户达150户,每年创收23万元。
在和勋的带领下,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巴珠村走上了特色产业致富路,成为塔城镇农户存款最多,是名副其实的“首富村”。
在和勋的带领下,巴珠村变样了,村民富了,党群干群关系融洽了。在谈到巴珠村以后的发展时,和勋满怀豪情信心百倍。
身体力行
为巴珠守护住了一座“绿色银行”
1996年,和勋刚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就遇上一件棘手事。
当时,塔城镇为了发展乡镇企业,开始大量采伐木料,是支持乡镇企业发展,还是为老百姓守住山林,和勋陷入两难境地。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后,他组织召开村党支部会议,毅然作出不同意采伐巴珠原始森林的决定。
“只有保护好生态,巴珠才有未来。””在和勋看来,大自然是慷慨的,生态保护绝不仅仅是单向的付出,只要保住了青山绿水,也会迎来金山银水,走出一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道路。
2006年以前,白芸豆是当地群众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但种植白芸豆需要大量树干做支架,对活立木消耗较大,村“两委”决定取缔白芸豆,改种中药材,既保护了生态,又促进农民增收。
“巴珠村最宝贵的财富是生态、是绿色,绝不能辜负这一片好山好水。”和勋说,多年来,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形成什么样的发展特征、主攻什么样的发展重点,巴珠村始终坚持生态发展规划,全村干部群众始终把守住青山绿水视为重要使命。
为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村“两委”制定了村规民约,组建了护林队,大力推广沼气池、太阳能,绝不砍活立木作柴火,保护生态也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如今,巴珠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令人羡慕,森林覆盖率达到97%。
倾心尽力
打造雪域高原藏区和谐村寨
每做好一件事,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就能搞好民族团结,进一步拉近党和群众的距离。这就是和勋为民服务极其朴素的愿望。
和勋常想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就没有巴珠藏族人民今天幸福的生活,怎样报答党的恩情和群众寄托自己的重托呢?
他把感恩之情化为工作热情,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具体工作中,倾心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巴珠是一个藏族聚居村落,人口虽少,却是镇内僧侣最多、信教群众最多的行政村,还与印度、尼泊尔等地宗教人士交流密切,维护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
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前提,民族团结搞不好,就不可能有农村的稳定。
为切实维护藏区和谐稳定,和勋时刻不敢松懈,制定了村“两委”班子成员挂钩联系重点信教家庭及人员制度,经常深入信教群众家中,了解僧侣和信教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力所能及地为他们排忧解难。
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巴珠村创下连续18年来无社会治安和刑事案件的记录,成为一个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宗教有序、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村寨。
一个人的成就,并不在于他有多少金钱,并不在于他曾经有多少辉煌,而是看他是否有勇担重任、敢为人先的精神;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并不是看他给予了人们多少,而是看他心中是否有百姓。
就是这样,和勋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在高原的深山处,他用朴实的语言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为书写了一个共产党人对家乡、对群众、对党的无限忠诚和赤诚之爱。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