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一封温柔的情书,又像一束带着露珠的鲜花,献给水街人,献给南宁这片热土。”昨日,大型方言话剧《水街》专题研讨会在南宁举行。《剧本》杂志主编、着名戏剧理论家黎继德用诗一样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当天,来自北京、上海以及广西的专家、部分热心观众,围绕《水街》的主题、时代内涵、剧本结构、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上演:本地明星演本地戏受追捧
20日和21日晚,《水街》连续在南宁剧场上演。戏里的舞美很简单,把南宁人熟悉的街景,如骑楼、粉店“搬到”舞台上,这让观众倍感亲切,故事便发生在这条短短的老街上,深度演绎了一座城市的“变”与“不变”。
《水街》共分为6场,每场均对应一个年代,以“情”作为内核,讲述那个年代的故事。开篇的水街喧闹、祥和,街坊们吃着老友粉、唱(听)着邕剧,其乐融融。从北京来到水街的李老师夫妇,受到了街坊们的热情接待,大家纷纷拿出自家的好吃好喝招待李老师夫妇,而无生育的李老师夫妻还收养了一个弃婴,取名为水街仔。于是,关于水街的故事发生了……戏中没有口号式的台词,相反,更多的是接地气的本地话。“得不得”这些带有南普特点的口语让观众发出会心一笑,本地明星演本地戏成为一大亮点。黄俊成的邕剧唱段让人叫绝,杨建伟打破以往角色模式的演绎给人全新的感觉,剧场里不断的掌声和笑声也证明了演出的成功。
研讨:找到了久违的儿时记忆
在昨天的《水街》专题研讨会中,专家和观众纷纷发言。广西话剧团原团长褚家设说,“豆腐酿”“老友粉”这些南宁人常吃的东西出现在戏里,看了《水街》后感到特别亲切。同时,演员的激情也感染了观众,“戏里有浓浓的街坊情感,也凸显了‘能帮就帮’的南宁城市精神。一块腊肉,大家都舍不得吃,就是为了留给北京来的‘客人’,这样的情节很感人。”褚家设说。
广西桂剧团原团长梁中骥从戏中找到了久违的儿时记忆,“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话剧,甚至和外面的优秀话剧有得一比。因为从事戏剧工作多年,我平时很少被戏感动,但是,昨晚,我的心真正被剧情拽住了。”他还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关于水街的记忆,当时,住水上的人家除打鱼工作外,还会为街上的人打水,他还记得当时是2分钱一担水。
水街居民彭永忠看戏后表示,主创人员给我们带来的这部好戏,让更多的人认识水街,了解南宁。这部戏接地气,邕剧唱段、双孖井井水、老街街景满满的都是老南宁的记忆;这部戏特别近人情,水街居民的五味人生得到很好体现,演绎的就是现实的生活,观看过程中很受感动,一包纸巾都擦完了。
“一个城市文化、精神的活态传承都在戏里”
大型方言话剧《水街》获得高度肯定
街坊争相抚养水街仔。
南宁新闻网-南宁日报讯(记者莫俊)“《水街》的成功演出,是生活的成功,是舞台艺术的成功,也是演员们感情的成功。”“《水街》不是一部急功近利的作品,有一种毛茸茸的质感,一个城市文化、精神的活态传承都在戏里。”由市委、市政府扶持立项,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组织主办和实施,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演出的大型方言话剧《水街》连续两晚在南宁剧场演出,街坊们“能帮就帮”的真情故事打动了许多人。
为了进一步提升作品质量,让这样一部充满温情,讲述南宁百姓凡人善举、反映“能帮就帮”城市精神的艺术作品能“叫得响、得大奖、走市场”,主办方于9月21日举行了《水街》专题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以及区市的专家、部分热心观众,围绕《水街》的主题、时代内涵、剧本结构、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能帮就帮”提炼得非常棒
●点评人:李春喜(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原主任、着名戏剧理论家)
《水街》的成功演出,是生活的成功,是舞台艺术的成功,也是演员们感情的成功。舞台上是生活艺术的表达,《水街》既有历史,也有自己蕴藏的民风,从细节可以看出百姓的美好品性,“能帮就帮”这个城市精神提炼得非常棒,这部剧让观众对生活充满信心。
观剧时我深陷在真实的、浓郁的生活氛围中,大多数的台词不矫情,让观众在一条街上看到自己的生活、命运,历史变迁。那些被串联起来的,虽然是零散的,但那就是他们日常平庸而不乏崇高的生活,这些都在说着“能帮就帮”的南宁城市精神,这个表达太棒了,太接地气了,太是老百姓的了。同时我非常赞成“凡人善举”这个提炼,通过杨老友、韦牵牛这些普通人的刻画,出色地表现了这一共同点。演员的出色表现,给这部戏加了很多分。
此外,《水街》在场面转移、舞台调度方面做得十分棒,街坊们突然发现王小成奇迹般地站起来的那一场戏处理得特别好,锣鼓点胜似宏大的交响乐,可以作为舞台调度的教学范本来研究。舞台环境营造得非常细心,舞美、灯光、音响等方面也很仔细,屋脊的光、一线天的光色变化很细致,丝毫没有偷工减料。歌曲选得很有时代氛围,连声音的听觉感受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现实主义深刻性走在最前沿
●点评人:樊国宾(中国戏剧出版社社长、着名文艺理论家)
《水街》太好看了,它的伟大已经超过了我们的预期,我觉得未来的实践会证明它的巨大价值。
《水街》的现实主义的深刻性已经走到了中国话剧题材的最前沿,将来一定会在话剧史上有地位。《水街》的成功首演,也标志着边疆地区有了拷问人性的作品。
在每一个时代,水街街坊们相互帮扶,这种“能帮就帮”的精神很宝贵,特别是在今天的情况下,这种精神更难能可贵。传统怎么建立 、怎么延续?《水街》告诉大家,不管时代怎么残酷,传统不能颠覆。
编年方式展示“变”与“不变”
●点评人:黎继德(《剧本》杂志主编、着名戏剧理论家)
《水街》就像一封温柔的情书,又像一束带着露珠的鲜花,献给水街人,献给南宁这片热土。《水街》的演出超乎想象,原创实践尤为可贵。
《水街》这部戏有特点,从结构上以编年的方式,展现人物的变化以及不变的精神,并有着对历史的反思和认识,应该说这部戏对广西话剧的发展功不可没。
我不赞同话剧全部用普通话来创作,十分赞成方言话剧,从现场情况看,方言的运用效果非常好。同时,我也了解到,这部剧的演员只有部分是话剧演员,大多数是粤剧、邕剧演员,这个创新也比较好。
《水街》让人含泪微笑
●点评人:温大勇(《剧本》杂志原主编、着名戏剧理论家)
《水街》的首轮演出非常成功。一是艺术的方式宣传,民风民俗,风土人情,邕城50年的变与不变,这方面的处理应该充分肯定。二是人物塑造栩栩如生,成功塑造了一批小人物、好人,他们是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三是历史上的悲情场面用喜剧化的方式处理,很有分寸感,因为处理若过了头就太过于沉重,现在是含泪的微笑。四是全体创作者的情感很投入,令整部戏加分不少。
《水街》表现人情、人性之美
●点评人:吴小钧(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原主任、着名剧作家)
远离北京的边疆城市,捧出了一台表现人情、人性之美的话剧。《水街》没有回避历史,反映了50年的历史变迁,加上小人物的命运,“能帮就帮”的城市精神,令这部戏有很大的可塑性。
我觉得第一场到第三场戏非常好,时代的风雨、城市的精神体现得特别到位,我很喜欢第二场分腊肉的戏,今天的情况下更需要这种精神。第四场到第六场戏,展现了经济大潮中的小人物命运,即使经济发展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真实没有变,并提炼出“能帮就帮”的精神。总之,我觉得很感人,眼睛有股发热的感觉,因为在今天更需要这样一种精神,人与人之间的这种“能帮就帮”的精神。
《水街》这部剧有三个“不容易”,一是直面时代、直面共和国的历史不容易;二是南方的话剧基础比较差,能排出这样优秀的话剧不容易;三是结构、群像展览式、碎片化的表达方式不容易。
城市文化、精神的活态传承
●点评人:武丹丹(《剧本》杂志编辑部主任、戏剧理论家)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