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江南区是平话文化核心区,平话山歌、平话师公戏、平话八音等平话民间民俗活动历史悠久,活跃着30多支平话民间业余文艺队伍。但随着年轻人外出打工,加上越来越多孩子不会讲平话,平话民俗技艺也面临传承无人的尴尬。
在江南区的民间平话剧团里,团员都是五六十岁的中年人或更高龄者。江南区三津村井岸坡八音非遗传承人黄树华说,一般村里有寿诞、结婚等喜事,主人家才会请他们去表演,一场表演从早上8时开始,到晚上9时、10时宾客散去才结束,需要五六个人吹打,非常辛苦。表演结束后,主人家会给红包,但数目不多,不能靠表演收益来维持生计,全凭兴趣爱好在坚持。他说:“成立八音队时,曾吸引很多年轻人,如今还坚持的,都是中年人。”
在杨村业余平话剧团(师公戏)里,33岁的杨宇亮属于少有的年轻人,他已跟随师父学艺五六年,还未出师。他说,现在几乎看不到年轻人学师公戏了,因为他的父亲和爷爷都是唱师公戏的,他受到父辈的影响,才走上继承衣钵之路。
65岁的农成才是江西镇平话山歌团的团长,他从小跟着老一辈唱山歌,说自己那一代人大多都会唱山歌,倒是现在的年轻人很少唱,也不喜欢唱,“不知道以后谁能来接班”。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如果平话不存在了,那么一千多年来平话人创造的文化就没有任何附着的东西去体现,无形中就消失了,只能躺在博物馆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广西文联副主席韦苏文调研平话民俗文化后如是说。
意识到这点,江南区近年来启动了平话保护工作,正制定平话文化发展规划,打造平话文化品牌。例如,江南区结合为民办实事文化惠民工程扶持文艺队项目,先后对平话山歌、平话师公戏等平话文艺队伍给予演出、节目排练指导,并提供资金帮助。今年,三津村八音队就利用城区扶持的5000元,发展了10名新队员。
为使平话山歌的生命力在年青一代获得延续,山歌被请进了校园。从2010年开始,南宁市江南区政府在沙井小学试点山歌培训,建立平话山歌教学传承基地,每月请非遗传承人来教授孩子们学习平话山歌。黄才干至今已经教了三批学生,报名学习唱山歌的孩子由最初只有十几二十名,如今发展到了三四十名。
根据规划,江南区将通过组织开展常态化的传承和表演活动,利用节庆日举办盛大的民俗活动,展示平话文化风采;通过举行培训活动,引导项目代表传承人做好传、帮、带,把平话文化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