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无疑是今年的城市建设热门词语。今年7月,包括千佛山景区、佛慧山景区、兴隆山景区等在内的11大工程项目向社会公布。根据规划,这些项目有望明年年底完工,届时,大明湖兴隆片区内75%的雨水将不再顺势流走,而是会被留下重新利用,以滋养树木、下渗成为地下水。
这样的愿景近在眼前,但前期准备工作可谓压力大、任务重、时间紧。如何顺利推进建成让市民群众满意的海绵城市?作为城乡建设管理和生态建设体制改革工作的重点,深化城市基础设施融资多元化改革迅速启动。今年以来,结合本市实际情况,济南市引入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让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进来,进一步激发了这一项目的运营活力。
改革不止,创新不止。创新生态的优化,带来了城市环境的更加靓丽。作为全国首个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济南市统筹利用水资源,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先后投资240亿元,科学实施了水系连通、水源置换、截污治污、河道治理、湿地保护修复等360余项工程。
就在前不久,市民袁晔来到槐荫区行政审批中心,给他所属的动漫传媒企业办理了企业搬迁登记手续。吸引他西迁至此的正是人水相亲的宜居环境。如今,这里的小清河变成一条数十公里长的休闲景观带,众多文化创意产业扎堆在此安家。
今年以来,城乡建设管理和生态体制改革专项小组涉及的20多个部门,共同承担了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破解城市建设管理难点问题、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市政公用市场化改革、加快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解决环境突出问题等几个方面的改革任务。建成济南国土资源网上交易系统,成交土地103宗、面积8596亩、合同金额252.3932亿元;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全市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增至2家,
省级建筑产业化生产基地达到10家,以重点骨干企业为支撑的章丘、济阳、长清3个建筑产业化园区建设稳步推进……目前,45项改革工作取得明显成果。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如今在孔村,近七成农民走上了进“城”之路,这样的改变得益于以人为本的发展路径。章丘市被确定为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市,正在积极探索章丘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试点工作。小城镇大示范,“百镇建设示范行动”开展以来,全市已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9个,完成规划编制项目27个,力争打造县域经济增长新载体、创业发展新平台、人才集聚新高地。
根据规划,今年全市城镇化率有望达到68%左右,城镇每年新增就业10万人、新增转移农业人口6万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万元左右。从更深层次看,新型城镇化不仅是居住形式和环境的改变,更是社会组织形态的转变。全市各级各部门正以高难度的“自选动作”破解城乡二元体制障碍,以期探索创立示范镇管理的新体制、新机制。
保护生态环境,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环境质量是重点。污染降不下来,环境质量就提不上去,人民群众也就不会满意。而突破的关键在改革创新。今年以来,济南市加快推进工业废热利用,华电章丘电厂、黄台电厂、西城老城区等余热利用工作按计划有序推进;对南部山区、沿黄湿地、城市水系、生态隔离区等重大生态功能区域划定了地理生态红线;创新南部生态功能区管理体制,探索建立南部生态保护区工作初见成效,卧虎山水库增容工程、门牙农家乐片区提升改造等重点项目取得积极进展。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良好的城市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后劲,就是核心竞争力。济南市集中力量优化城乡建设管理、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目的就是要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