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外贸形势不乐观的大背景下,上海外贸仍有可圈可点之处。
10月26日,上海海关副关长、新闻发言人郑巨刚公布一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市累计进出口2.1万亿元,在各省市中排名第三,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2%,而全国进出口同比下降幅度是4.2%。其中,上海市进口达1.2万亿元,下降0.3%,同期全国的进口下降了6.2%,明显好于全国平均水平。
郑巨刚指出,上海外贸形势特点之一,是自贸区制度创新优势显现,吸引企业业务向自贸区整合,自贸区的出口情况也好于全市平均水平。
"前三个季度,在全国粮食进口值下降7%的背景下,自贸区企业进口粮食84亿元,增长了21.4倍。"郑巨刚说,"今年前三季度,上海自贸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口值为1466亿元,下降1.2%,比全市出口总体降幅还要低3.4个百分点。"
为促进通关便利,上海海关推进自贸区建设,借鉴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先进做法,先后推出"23+8"项改革举措,初步形成一套完整的海关监管创新制度。先进区后报关、集中汇总纳税、简化备案清单和随附单证、企业自律管理等制度,经普华永道、美商会等第三方评估结果表明,自贸区海关制度创新成效明显,走在了前面。"自贸区进、出口平均通关时间分别较区外减少41.3%和36.8%。"郑巨刚说。
值得一提的是,海关参与推进货物状态分类监管制度,"物流配送"模式已在9家区内企业实现常态化试点运作。截至9月底,共完成国内货物进出区运作724票,涉及货值3.8亿元;其中9月份运作85票、涉及货值2.24亿元,环比增长2.9倍,总体运行平稳、安全可控,企业交付时间由72小时缩短为24小时。郑巨刚认为,假以时日,这项制度对促进外贸进出口会发挥很大作用。
上海元初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影明表示,货物状态分类监管制度的形成,是海关在相关系统中开发了"非保税货物监管"的一个类别,对货物的进出、单证的管理,都是通过电子化的方式进行。
这一制度大大节约了企业的营运成本。黄影明介绍,原来元初在保税区外需要一个团队进行非保税货物的管理,还需要一个区内的团队。现在两个团队逐渐合并了。此外,该项制度还能减少库房重复建设的成本,因为区内库房有冷库、货架等物资,可集中管理保税和非保税货物,不需要在区外再投资一份。
黄影明说,这一制度可提高企业竞争力:"货物生产完进入自贸区是非保状态的,如果有出口订单,可以转为出口退税,还有一部分货物面对国内市场,就不用再拉到区外的仓库进行分拨,可以集成在自贸区,灵活性运用。"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