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个重阳登高点,220名志愿者上山指引,从白天到夜晚坚持11小时服务。在刚过去的重阳节,志愿者放置垃圾分类的垃圾桶,贴上倡导“文明登高、绿色环保,请把垃圾带下去”等各种醒目标语,除了在脸上画上“绿色环保妆”外,每个人的头上都“长”出了一棵小草,整个造型十分抢眼。
这是志愿服务项目大型节日服务,在广州志愿者中心二楼的志愿树上,清晰标明一年十二个月,每个节日志愿服务项目。而这仅是志愿服务的其中一项。
自1987年广州开通全国第一条志愿服务热线———中学生心声热线开始,经过28年的发展,广州志愿服务事业已经成为全市参与面最广、参与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公益事业,逐渐摸索出一条“志愿服务人人可为、处处可为、时时可为,志愿精神无处不在”的“志愿之城”建构模式。
第一条志愿服务热线
广州是中国内地志愿服务的发源地。早在1987年,广州市开通全国第一条志愿者服务热线电话———“中学生心声热线”。
“我还记得那个号码,3330564,用粤语说就是‘心中的情你尽诉’。”第一批志愿者潘佩玲回忆,20年前的工作室就只有一部电话,两台分机,几个人轮流“上班”,第一批上任的8名咨询员成了全国首批志愿者。
热线组每个星期每个人都要接听两次电话,时间从12点到14点半,再从16点到20点。潘佩玲从来没有拿过一分钱,最大的“报酬”就是中午的一份盒饭。
由于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学习,热线组就从香港请来义工给志愿者培训。学生来电,志愿者从来不用老师的口吻教训他们,而是做一名忠实的听众,并和他们交朋友。这种与众不同的接听方式,使得不仅仅是广州,上海、北京、湖南等地学生也打电话咨询,有的人甚至还“点名”一定要找某位咨询员回答。
此后一段时间,共青团广州市委开展了各种类型的热线服务,如中学生心声热线、羊城青年热线、法律援助热线、扶孤助学热线等。
进入21世纪,联合国在2001年启动“国际志愿者年”活动。在当时全国社团登记规定同一地区只能注册一个相同性质社团的限制下,广州率先注册成立两个志愿服务性质的社团,这在全国也是突破。
火车站、花城广场、地铁、公交、广马、广交会……如今,在广州城内,随处可见身着“绿羊羊”制服的志愿者们。而在国内重大应急事件或大型活动中,也活跃着广州志愿者的身影。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广州青年志愿者进入四川省都江堰等地服务;同年8月北京奥运会开幕,广州优秀志愿者作为广东服务队的主力成员,前往北京参加赛会服务……
2010年,广州提出要以举办亚运会为契机,全力打造“志愿者之城”的设想。广州“西关小屋”源于亚运,亚运之后保留150间。2012年3月5日,广州市委市政府启动首个“广州志愿服务行动日”,“西关小屋”也更名为“志愿驿站”,每天向市民开放。2014年,第四届志交会首次升级为全国性平台,举办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打造全国性志愿服务项目培育、资源对接和交流发展平台。
广州“志愿时”系统最新统计,截至2015年,广州志愿者注册人数超过127万,组织用户超过1.7万,发布志愿活动约3 .5万次,发起志愿服务项目9853个,累计服务时间达2327万小时。
大学生成为志愿者主力
广州志愿者注册人数超过127万,其队伍构成如何?
广州“志愿时”系统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用户属性,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占55.9%,女性占44.1%;大专学历以上占55.8%,在年龄分布上,“80后”、“90后”是当前青年志愿者的构成主体,年龄20-29岁占29.8%,30-39岁占31 .7%,总体呈高学历年轻化趋势,职业以教育/政府类人员为主。
去年12月,广州志愿者学院主办的《广州青年发展报告》之广州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14)(蓝皮书)发布。报告显示:广州志愿服务已步入全民参与阶段,其中大学生成为广州志愿服务的主要力量,而中老年志愿者日渐增加。
从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心理感受来看,大部分广州志愿者都是抱着积极的心态去参与志愿服务的,在服务过程中有一颗快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