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三角洲北翼,淮河入江水道与京杭运河平行纵贯南北,是南京都市圈和上海经济圈的节点城市,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市域总面积6634km2,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其中长江流域面积1762km2,淮河流域面积4872km2。地形总体西高东低,丘陵、平原、圩洼齐全,地形特征差异明显,但地势总体低平,市域70%面积位于江淮洪水位以下。扬州城市安全与发展战略从来都离不开与防洪有关的话题。近日,国际在线生态中国频道记者走进扬州,探访了现如今的扬州城与治水的故事。
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说,扬州要将水视作城市发展最宝贵的资源、最独特的品牌和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民生福利。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从关注民生、执政为民的角度提出了“治城先治水、治水先治污、治污先截污”的理念,把整治市区8条黑臭河道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八大突出整改问题之一,计划投入巨资下决心启动实施“清水活水”工程,目的就是要解决水患,实现人与水和谐共处,水与城和谐相应,城与人和谐共生,为老百姓创造更多的生态福利。
2014年9月22日,扬州市政府组织召开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暨“清水活水”工程推进会,正式全面拉开城市河道整治序幕。会上印发了《扬州市城市“清水活水”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利用三年时间,采取水系沟通、河道清淤、控源截污、生态修复、景观提升等综合措施,共对城区8条黑臭河道进行全面整治,对6条河道进行清淤疏浚整治。同时,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扬州市城市“清水活水”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扬州市市长朱民阳任组长,两位副市长任副组长,25位县(市、区)和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从市建设、水利、环保部门抽调11位骨干集中办公,负责城市河道整治的日常组织协调工作。用三年时间,投入100亿元,全面启动城市河道综合整治,畅通水网水系。
“清水活水”工程成为扬州改革开放一来市级一次性投入最多、范围最广、惠及人数最多的单项重大基础工程和民生工程。如今这一工程已经初见效果。9月29日,扬州在迎来建城2500周年之时,扬州闸、黄金坝闸、平山堂闸站等水利关键枢纽将实现联动通水,清水活水将绕城长流。
“不淹不涝”完善水安全保障体系
客观上扬州“头顶一盆水”,是淮河入江水道主要所在地,淮河70%的洪水通过扬州入江入海,所以该市防洪等级一直是国家最高级。多年来城市建设中老河道填埋较多,之前的地下管径标准较低,强排能力不足。所以2010年的那一场暴雨后,省内外各级媒体上铺天盖地“到扬州来看海”的文章和图片使这个获得过“联合国人居奖”的古城陷入了深深的尴尬。必须建成“不淹不涝”城市!这项任务迅速提上议事日程。城建部门组织骨干力量对全城76个积水点逐点调查、汇总分析,经过半年认真细致研究的“三年行动方案”出炉,之后方案又升级成“五年行动”,2011年,把扬州建成“不淹不涝城市”第一次写进了该市的民生幸福“一号文件”。
扬州是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治城先治水,很多水利工程是地下工程、隐性工程,尽管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老百姓感受得到,是良心工程、公益工程,宁可少建几座高楼大厦,也要让城市“不淹不涝”。近年来,扬州市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围绕积水路段整治这一主线,同步实施防洪河道整治和排涝闸站配建,大力推进易淹易涝片区改造,迅速提高了城市道路排涝能力,切实保障了城市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了“治城先治水”带来的好处,良心工程真正成为了民心工程。当然扬州的“不淹不涝”工程依然处在进行时,这个古城在“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指导下,为彻底解决城市内涝的基本民生正在做最后的冲刺。
这仅仅是扬州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缩影,然而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坚信,扬州集中力量干大事,聚焦民生干实事,“江淮安澜、碧水清流、人水和谐、诗画扬州”的美好愿景一定会实现。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