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战国策》一书中,齐国故都临淄的繁华盛景被描写得酣畅淋漓。11月3日,“探访文化名城——首届中国网络媒体淄博行”大型采访团的记者们,来到被誉为“地下博物馆”的淄博市临淄区。当千年前的历史与今昔重叠,这座曾经的古都又将有着怎样的新面目?
数千年历史 积淀齐国文化底蕴
临淄是齐国故都,是齐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曾作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都城长达800余年,齐文化的物质遗存90%以上分布在临淄境内。在探访过程中,记者逐渐对临淄的历史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随处可见的齐国故都遗迹、随时可感受的悠久齐文化气息,让记者仿佛置身到了齐国历史的长河中。据了解,齐文化由于直接传承吸收了东夷文明(华夏文明三大源头之一)的成果,因此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渊源之一;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齐文化一直以临淄为中心,保持了稳定的传承和延续性,形成了主张变革、开放、包容、务实的文化特质。正是在齐文化的这一广阔背景之下,才形成了如今诸如聊斋文化、儒商文化等众多的地方文化品牌。
同时,临淄的历史文化典籍、文化名人灿若星河。孙武所着的《孙子兵法》是齐文化最经典的代表之一,这部着于2500年前的兵书,是我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孙子兵法》的影响力早已跨越了国界,它被翻译成英、俄、德、日等20多种语言文字,不少国家的军校都把它列为必读教材。而“百家争鸣”也正是来自于齐国的稷下学宫。当时,凡到稷下学宫的学者,无论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另外《管子》、《考工记》、《齐民要术》和姜太公、齐桓公、管仲、晏婴、左思也是齐文化的代表所在。
古迹星罗密布淄河两岸 古今辉映再现齐都繁华
在记者探访过程中,一路途径多个历史古迹,现大都已挖掘修缮完毕,建成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供世人瞻欣。目之所及,依然能让人在脑海里勾勒出数千年前这里的繁华与熙攘。如今陈列在博物馆里的精美文物,也似乎在缓缓讲述岁月的风云变幻。
1994年,临淄就已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年来,故城、古墓群和古文化遗址一直是临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三大重点。在省市的重视、支持下,临淄区坚持把齐文化作为最大、最恒久的资源优势,充分挖掘潜能,精心搭建载体,推进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产业强区迈进。近年来,临淄区充分发掘利用齐文化资源,确定了“一园、一人、一球、一节”的发展思路,通过优化支撑载体,提升齐文化吸引力,努力打造文化体验目的地。
而其中这“一园”,即齐文化产业园。临淄区文化物质遗存和自然生态景观大都分布在淄河两岸,为整合这些散落的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掘潜力、形成合力,规划建设了齐文化产业园,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抓手和龙头项目,包括齐都文化城、齐国故城遗址公园、田齐王陵、马莲台生态旅游区等部分。“一节”,即齐文化节,目前已成功举办12届,推出了“祭姜、蹴鞠、闻韶、寻古、探宝”五大品牌,先后被授予中国十大旅游类节庆、十大品牌节庆、年度最具文化传承价值节庆等荣誉称号。
“齐文化建设示范区”促城市转型发展
在探访中记者了解到,临淄区素以工业城市着称,但近年来工业的下滑势头难以遏制,城市的发展只能寻求转型。而临淄悠久的齐文化历史,则是临淄城市发展的新路子。其中,将旅游与文化相结合,是临淄齐文化发展的中心思想。而齐文化建设示范区,则是一项重点工作。
“规划建设‘齐文化建设示范区’,初步设想是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临淄为核心,以建设齐文化研究交流中心、齐文化教育基地、齐文化产业开发基地、齐文化旅游胜地为目标,以一院(齐文化研究院)、一节(齐文化节)、一坛(稷下学宫论坛)为依托,举全市之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内涵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 淄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委委员、淄博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宓传庆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
近年来,临淄区依托丰富的齐文化资源,开发齐文化,发展旅游业,新建了一批文化品位较高的旅游景点。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深刻的感受到,齐文化和临淄的旅游事业相辅相成,互利共存:依托齐文化,大力发展了旅游业;而又通过旅游业,向广大的世人们展示了齐文化博大精深的诱人魅力。
一路采访走来,令记者感悟到齐文化在世界上的独具特色、举世无双,而齐文化旅游资源,已经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俗风情等各个方面,堪称得天独厚、博大精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齐文化”将成为临淄一张崭新的城市名片。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