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支独立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座传承红色基因的革命英雄城市。这里又是一座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的城市,已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
生态优先,探索全覆盖、全优质的森林城市建设路径
森林城市建设工作部署“全覆盖”。城市绿化造精品。坚持“老城区新面貌、新城区新档次”的绿化标准,沿江临湖布绿、街巷整治添绿、街头游园造绿、住宅小区增绿、公园广场扩绿,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森林,使广大市民能够“看到绿色、闻到花香、听到鸟鸣、享到绿荫”。
农村绿化上水平。以“森林村庄”“森林城镇”建设为依托,大力推进了村(镇)旁绿化、宅旁绿化、路旁绿化、田旁绿化、河渠旁绿化,积极发展花卉苗木、速生丰产林、森林旅游等产业,实现了“农民增收得利、社会增绿得益、政府增效得绿”的多赢。
通道绿化出风景。围绕“串骨架、织绿衣、点彩妆”的要求,高标准实施生态景观长廊建设工程近千公里,达到了“层次重点分明、高矮错落有致、色彩搭配适宜、植物季相各异”“一道一景观、一路一特色”的绿化效果。
各个环节力争“全优质”。规划环节坚持高起点。把绿化生态建设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紧密结合,构建起点、线、面、片有机结合、城乡一体的绿化格局,以都市森林公园为“点”,都市绿色长廊为“线”,城乡森林板块为“面”,城郊生态绿化为“片”。
建设环节上坚持高标准。坚持适地适树原则,把每一项绿化工程当作“作品”来打造,对租地、购苗、整地、栽植等各个环节都精益求精,确保城区当年种植、当年成景,城郊当年种植、三年成林、五年成材。
管护环节上坚持高效能。把“一年四季抓管护,确保苗木成活率达到90%以上”作为工程建设的生命线来对待,将落实管护措施、管护责任、管护人员、管护资金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实行种、养、管一条龙,确保栽种一片、成活一片、见效一片。
创新体制,建立了领导有方、督导有序、保障有力的城市森林建设体系
指挥领导体系强有力。南昌始终把创建森林城市工作作为一件改善民生、造福民众的大实事、大好事来抓,作为“一把手工程”来考核。成立了由市委书记总负责、市长任组长的高规格“创森”工作领导小组,逐级建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分片包干”的工作机制。
督查考核体系动真格。通过落实三级书记抓“创森”的责任制,落实对完成任务的查质量、对正在实施的查进度、对没有到位的查原因、对影响落实的查责任的“四查”办法;通过在市级主要新闻媒体上定期公布“前三后三”排名,切实解决了动力不足问题。
投入保障体系多元化。南昌采取财政投入、部门整合、企业融资、群众自筹、市场运作、大力吸引民间资本等形式,筹集资金专项用于造林绿化。市级财政每年安排3亿元城乡绿化专项建设资金,由此带动各县区财政年投入超过5亿元和社会年投入超过3亿元,有力保障了“创森”工作顺利推进。
求真务实,取得了环境优化、经济强化的多重成效
绿化改变了环境,生态品位不断提升。通过“创森”,构建起全市“中心城区生态景观、近郊生态产业、远郊生态屏障”三大森林生态体系,全市绿化量质齐升,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城郊“南矶湿地”迁飞候鸟增加到了205种、20多万羽,城区“天香园”留鸟增加到了30多个品种、6万多只。受益于绿化覆盖率的提高,2014年城区的夏季平均气温比5年前降低了0.3℃,热岛效应得到有效缓解;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去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6天,居中部6个省会城市之首。
环境推动了发展,绿色崛起不断加速。5年来,南昌林业经济迅猛发展。全市苗木花卉生产面积近18.3万亩,综合产值超过28亿元,从业人员超过8万人;全市森林公园接待游客约20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60亿元。在风景优美的艾溪湖、瑶湖湿地中心周边,如今聚集了以世界500强企业为龙头的生物医药、光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发展构筑了和谐,生态文化蔚然成风。每年春节过后上班第一天,南昌广大干部群众都会以植树的方式开展团拜活动。“抓绿化就是抓发展、抓绿色就是抓特色、抓‘创森’就是抓民生”的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市民意识到“我们种下的是树木花草,建成的是绿地森林,改善的是生态环境,促进的是身心健康,收获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和谐促进了文明,城市更宜商宜业宜居。走进今日南昌,天蓝,水碧,鲜花绿草环护的大街,浓浓花香洋溢的小巷,让人充分领略到这个曾以“红色”着称的城市如今“绿色”的魅力。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南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又被赋予了新内涵。阔步行进在绿色崛起路上的红色英雄城,不仅将向“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西样板”交上漂亮的答卷,更将以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的绿色引擎,助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