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揭晓,在沪两院院士的人数分别达到101人、76人。他们,以及他们的团队,引领科技发展方向,与产业能及提升紧密相合,融入城市创新的厚重底蕴。且看上海院士“琅琊榜”。
医药成榜上“主力军”
在上海院士名单上,“医”字格外醒目。今年,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在沪院士增至33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在沪院士达28人。如此阵容,有助申城打造亚洲医学中心。
生物制药产业,向来是申城重点发展产业。去年年初,市长杨雄明确指出,生物医药产业成长性好、市场前景广阔、是上海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型产业。十三五规划中,上海将优化重大科技布局,推进精准医疗、生物治疗、分子诊断等前沿研究领域。
中科院院士张永莲从国防科技转型时已年过半百,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着手雄激素作用原理的研究,首次发现与附睾特异内在防御系统相关的基因,在国际上引起轰动。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在国内较早系统地开展为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建立了定量运动激发试验方法、尿微量白蛋白、转铁蛋白等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方法。在国际上首次阐明SRC-3的基因结构,并证实SRC1、2、3染色体定位,发现SRC1基因剔除后出现甲状腺激素的部分抵抗。数据显示,我国有心血管疾病患者高达2.9亿人。中科院院士葛均波对“心肌桥”的突破性发现,轰动国内外医学界。同时,他在血管内超声研究、新型冠脉支架研发、支架内再狭窄防治等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产业基地贡献不少
上海已成为我国“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微电子产业、软件产业(出口)、生物产业和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也是高端装备、民用航空等领域的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来自机械制造、土木、化工冶金、材料工程、能源矿业等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正是科技团队的核心力量。
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林元培,是南浦、杨浦、徐浦3座斜拉桥的主设计者,刷新了斜拉桥设计和建造领域的多项世界纪录。上海交大教授丁文江带领团队将我国两种优势资源——镁和稀土相结合,创制了五种新型高性能镁合金,其中一种成为目前世界上工业应用强度最高的镁合金,已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关键承力件。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丁奎岭的课题组,首次利用工业上成熟的碳酸乙烯酯原料,结合独特的催化剂,在温和条件下获得两类重要化工原料——甲醇和乙二醇。这一成果为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提供了新途径,是实现“绿色化学”一个很好的案例。
两少一多喜忧参半
在工程院中,上海院士来自企业的共5人,占在沪总人数的6.57%;来自高校的共46人,占总人数的60.52%;来自研究院所的25人,共占总人数的32.89%。在科学院中,这些数据分别为:来自企业的共1人,占在沪总人数的0.99%;来自高校的共47人,占总人数的46.53%;来自研究院所的53人,共占总人数的52.47%.
数据显示,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院士依然占绝对多数,而来自企业的比例较低,“企业院士”偏少,值得关注。另外,上海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5人、中科院信息技术学部院士14人,这一数字对比产业发展的重要位置,似乎也少了些。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