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爆料QQ:16568746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人才 — 老北京的戏园文化
老北京的戏园文化
来源:北京网    更新时间:2015/12/11 9:11:06  阅读[2617]
  京剧之于老北京,是不可或缺之物,由此派生出丰富多彩的戏园文化。

  清代北京戏园主要集中在前门外,因清政府禁止在内城开设娱乐设施,前门距内城最近,又是商业区,容易招揽观众。初期只收茶水费,不收戏票,故多冠名为茶园。


  早期戏园子建筑多从茶馆改造过来,因为明代时流行边喝茶边看戏,演员多是席前做场,观众坐在茶桌两侧,不是正对戏台,而是侧对戏台,看戏时需侧身。戏台为正方形,面积很小,演员三面面对观众,演员只能从戏台后面上下场。

  传统戏园不同座位名称不同,楼下正面叫“池座”,楼下戏台两侧叫“两厢”,又叫“小池子”,两厢后备有高木凳,因靠近墙壁,叫“大墙”;楼上称“楼座”,前面叫“包厢”,后边两侧叫“后楼”,因为看不见演员正脸,只能看见后背,故一般不收费。

  老北京戏园中,以前门外肉市街的广和楼戏园为最老,明末这里是盐务巨商查家的花园,后改成广和茶园。清康熙年间就改为茶园对外营业,初名查家茶楼、查家楼,后改称广和茶楼,传说康熙曾在此看过戏,并赐联“日月灯,江海油,风雷鼓板,天地间一番戏场;尧舜旦,文武末,莽操丑净,古今来许多角色”。

  乾隆年间,广和茶楼正式盖起了戏台演戏,能容纳八九百人,在当时堪称是最大的戏园了。1900年后,北京“白薯王”王静斋(王杰)买下广和茶楼,正式改名为广和楼戏园。戏台柱子红底黑漆的对联“学君臣,学父子,学夫妇,学朋友,汇千古忠孝结义,重重演来,漫道逢场作戏;或富贵,或贫贱,或喜怒,或哀乐;将一时离合悲欢,细细看来,管教拍案惊奇”。在上下场门中间悬挂一块横匾,上写“盛世元音”四个大字。据传,这副台联为清咸丰年间进士陆润亭所写。

  嘉庆时期,郎葆辰上奏提出,京师妇女出入戏园子有伤风化,嘉庆皇帝准奏,从此戏园不卖女座。据《清稗类钞》说:“京师戏园向无女座。妇女欲听者,必探得堂会时,另搭女桌,始可一往,然洁身自好者,尚裹足不前也。”

  当年大栅栏繁华富庶,最多时曾有5座戏园,即广德楼、三庆园、同乐轩、庆乐茶园和中和剧场,中和剧场也有800多个座位,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曾长期在这里演出。1931年9月18日晚,张学良正在这里观看梅兰芳演唱的《宇宙锋》,幕间得知“九一八事变”爆发,匆匆退场,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老北京戏园多如牛毛,但人们往往只看大的,很少注意还有很多小戏园,比如天桥早期的泰轩园、万胜轩、天乐园、开桂园、小吉祥戏园等,它们设备简陋,只能以曲艺为主,但也涌现出被称为“天桥马连良”的梁益鸣,他组织的天桥京剧班长期在天乐戏园演出。

(责任编辑:城市网)
技术支持:165687462 网上爆料:165687462
Copyright© 2017 北京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6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