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底的徐州,降下了10年来最早的初雪。晚上9点,街上行人已经稀少。市中心淮海西路上,汉纳国际演艺中心的霓虹灯在夜空中闪烁,场内几乎满座,雄浑的音乐声起,大幕拉开,一群着汉服的女子翩翩起舞。“忆楚汉相争,不论胜败都是盖世英雄……”一曲《汉魂颂》,揭开了《汉纳·徐州之夜》的序幕。
坐在观众席中,汉纳国际文化产业基地董事长刘晓目不转睛,舞台上的声音、光影,寄托着她多年来的梦想——打造能代表徐州汉文化的乐章。
这只是徐州“舞动汉风”文化工程的一个缩影。这座建城2600多年的城市,彰显楚风汉韵、北雄南秀的文化特质,让“汉风”成为江苏文化符号,与吴文化比翼齐飞,成为徐州上下一致认同的城市发展战略。
现代快报记者 常毅/文 施向辉/摄
1
剧院里的徐州故事
刘晓的办公室有一扇玻璃窗,正对着舞台。她经常站在这里,琢磨舞台上的表演效果。尽管已经演出了8700多场,但在国内舞台首家运用全息影像、3D、4D技术,她仍觉得还有很多梦想,而这些梦想,与她骨子里与生俱来的徐州汉文化是分不开的。
刘晓是土生土长的徐州人,原本是一名签约歌手,曾两次获得江苏省歌手大赛冠军。婚后,刘晓曾经随爱人在无锡生活过一段时间,但刘晓希望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剧院是一个城市的灵魂,通过这个小窗口,可以折射出一个城市的品位和气质。”刘晓跟现代快报记者聊起她建剧院的初衷。
1991年,刘晓回到家乡,创建了一家以演艺模式经营的民营剧院。13年后,她又创建了欢乐谷剧院。开业当年就亏了200万。
顶着家庭的压力,她带着员工,到处免费发票。经历了一年多的亏损, 经营开始好转,开始经常性的全场爆满。从失败边缘走到成功,那一刻,刘晓的心头五味杂陈。
在淮海西路,有一座1984年建成的矿务局礼堂。如今,它已是淮海经济区最有影响力的剧院——中国第一家全息演艺中心——汉纳国际欢乐谷演艺中心。
“我想把汉纳打造成徐州的城市文化名片。”在刘晓看来,文化是演艺的源泉,演艺必须和文化相结合,才有品质,才能创新,而徐州可挖掘的文化,当然是汉文化。
汉族、汉字、汉服,这些中国文化代表性符号,令“大汉雄风”成为徐州人民充满自豪的性格基因。刘晓带着旗下的演艺人员,耗尽心血,先后打造了《彭祖圣光》、《汉魂颂》、《古汉代婚礼秀》等体现徐州历史文化特色的文艺精品。这些作品还在北京、上海、广州,以及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等地巡回演出。
刘晓还培养了不少草根明星:刘大成、周艳、豌豆、左李右李等,参加《星光大道》,最好的成绩,是站在了年度总决赛的舞台。
值得一提的是,左李右李的参赛曲目是《徐州是我家》。为什么要选择这首并不讨巧的曲子去央视参赛?刘晓回答说:“我是徐州人,我有家乡情怀。”下一步,刘晓打算把徐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国际化包装,计划在美国洛杉矶注册公司,“让徐州汉文化走出去”。
2
让“汉风”舞进每个家庭
美丽的云龙湖畔,伫立着一座极具现代风格的建筑——徐州音乐厅。这里还是徐州最具活力的健身场所,每天傍晚有上万人围在音乐厅周围,沿路健步走。
这就形成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画面:音乐厅内芭蕾舞等高雅艺术频频亮相,厅外健步走、广场舞等民间娱乐活动不断。“我们一直致力于音乐厅公共文化属性的开发,为满足各层次观众的不同文化需求,引进了数量繁多的精品剧目。”徐州音乐厅总经理张蕊告诉记者。
音乐厅采取“政府补贴、媒体运营、社会参与、文化惠民”的运作方式,2011年6月26日开幕至今,每年都推出五个演出季,全年演出场次在100场左右,平均上座率70%左右,其中100元以下的惠民票出票率占到67%。成为徐州市对外的重要文化交流窗口,也是彭城人民的一座艺术殿堂。
在汉纳国际演艺中心的观众中,李先生是带着老伴一起来的。“票没花钱,是社区免费发的。”老人笑呵呵地说。
文艺惠民,财政购买,免费发放,是“舞动汉风”文化工程的一部分。
徐州自古为文脉之地。5000多年前,黄帝氏族部落与蚩尤氏族部落在这里角逐,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生成;2000多年前,刘邦与项羽在这里相争,开创了大汉王朝。以徐州为发源地的两汉文化是江苏历史最悠久、内涵最丰富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
怎样传承弘扬徐州文化?徐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冯其谱曾经说:“如果一个城市的文化淹没在‘水泥森林’之中,就等于割裂了历史。我们发展文化,向发达地区学习,重要的是强化文化创意,让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勃发生机。”
著名文化学者、徐州市国学研究会会长、彭城书院院长汉风则认为,徐州的汉文化不是埋在地下的,不是藏在博物馆里的,不是只记载在书中的,“汉文化的魅力要让人感受到,让汉文化活起来,与时代同频”。
“舞动汉风”文化工程,包含彭城画派、公共文化事业、文艺精品和文化产业园区一切文化要素在内的城市品牌,意在把汉文化作为徐州最深厚、最宝贵的文化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形象,让“汉风”成为江苏又一个文化符号,形成与吴文化比翼齐飞的新格局。
为此,徐州精心打造了文艺精品和品牌活动。徐州市文广新局社会文化处处长乐成长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在“十二五”期间,徐州每年拿出4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舞动汉风”,拿出1000万元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李先生和老伴到汉纳国际演艺中心看演出,正是受益于此。
音舞诗剧《汉风华章》三个系列,在外地巡演的同时驻场徐州人民舞台公演。此外,共有5个门类、20余部作品获得省“五个一工程奖”,近百部作品分获兰亭奖、金像奖、群星奖等国家级奖项。
3
走向世界的彭城画派
2006年,徐州参加全国魅力城市角逐。对手台州人开了一辆豪华小轿车上台,自豪地宣布:“这是我们台州人造的,72万元人民币!”接着徐州人上台:“我们徐州也造车,但是太重,怕开来把台子压塌了,我们的压路机世界领先。所以我们今天只带了一张纸。”缓缓打开来,是李可染的中国画《漓江山水》。“我们这张纸专家的评估价是5000万元人民币!”
李可染是“彭城画派”的灵魂,而彭城画派是“舞动汉风”工程的一个重要品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李砚祖,总结彭城画派的精神是“汉唐雄风”。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张晓凌对彭城画派做了分析,他认为,“彭城画派”有底蕴,有底气,徐州艺术家和汉唐雄风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它是张扬的、沉厚的,是具有历史感的。徐州的艺术家身上共同的东西来自徐州几千年传承下来的那种血脉,那种深沉博大的气象。”
这也正与徐州汉文化的内涵相契合。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内忧外患,“为大众而艺术”的思想应运而生。在这种带有革命精神的艺术观的感召下,徐州相继走出了一批杰出的书画家、雕塑家和艺术史论学者,其中就包括李可染,他们对现当代美术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砚祖认为,徐州画家对整个近现代中国美术史影响巨大。“我们可以将它与南京的、苏州的、海派或者岭南画派相比较,‘彭城画派’肯定是以雄壮、浑厚的气势和内在性取胜。”
就中国当代书画大势而论,“徐州之子”已形成天女散花般的人文分布。“徐州籍画家,异大于同,各有灵苗各自探,所同者,是都曾经生长于徐州古地,骨脉血缘里都或多或少赋予一种徐州精神。什么是徐州精神?以我所感所觉,所谓徐州精神就是一种拼搏的、不屈不挠的、富于激情的奋斗精神。” 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部副主任、著名评论家梅墨生说。
徐州市文广新局社会文化处处长乐成长介绍,在各项国家级大赛中,由于徐州书画家频频获得大奖、金奖,竟引得行内同仁惊呼为“徐州集团军现象”。 徐州人对书画的热爱是催生艺术的土壤,每年徐州艺术考生3000人之多,占去江苏录取总额的一半还要多。
徐州开始培树“彭城画派”以来,一直坚持“走出去”。2015年5月中旬,受组委会特邀第六次参展深圳文博会的徐州,在招商推介会现场签下大单:美联艺术书画院、邳州银杏湖文化旅游等10个项目现场签约,总额近30亿元。
近年来,“书画徐州”建设和彭城画派,举办了一系列“汉风墨韵·彭城画派”主题展览。明年有关方面将在法国、日本、中国台湾办展并力促“彭城画派”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