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爆料QQ:16568746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生活 — 人才汇聚,助力徐州转型
人才汇聚,助力徐州转型
来源:北京网    更新时间:2015/12/21 9:47:07  阅读[1256]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的汇聚,为徐州转型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在徐州转型发展的浪潮中,来自海内外各类人才的身影随处可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徐州已成为人才创新创业的“沃土”。

  凸显优势人才集聚促发展

  徐州,这座区域中心城市,正在加快各方智力资源的汇聚,政产学研合作在徐州正不断深化、拓展。

  徐州高校院所较多,如何从内部挖潜,将徐州的智力资源转化成推动徐州转型的驱动力?

  2012年初,一项关乎徐州几千家企业和几百家高校院所的新政策——《关于实施校企合作共赢计划的意见》正式出炉。《意见》从人才、科技、资金、条件限定等方面,明确为校企合作提供优惠扶持政策。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实施校企合作,核心在于最大限度地解放和用好人才,目的在于推进高校和企业间资源共享、互惠共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政策的“红利”更多地体现在资金扶持上。根据徐州实际,市县财政、人才和科技各专项资金向校企合作项目倾斜。鼓励企业增加科教和人才经费投入,有条件的企业按不低于销售收入0.6%的标准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高校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高校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奖励,对参与校企合作人才、校企共建研发机构给予资助扶持。

  在挖掘内部人才资源的同时,我市还积极走出去,招引外部人才资源。

  7月1日,复旦大学12位专家带来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新信息方面的科技项目,与徐州企业进行集中推介和对接。60余家企业参加对接洽谈,最终达成合作意向30余项。2013年12月,复旦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徐州分中心揭牌。该技术转移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复旦大学与徐州开展校地合作步入了实质性阶段。

  与复旦大学的合作仅是我市深化校地合作的缩影。我市还与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11家知名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全市累计建立企业院士工作站达2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9家、校企联盟1800多个。

  如今,徐州招才引智的触角已遍布全球。依托徐州籍老乡,我市先后组建了15家海外招才引智联络处,依托海外专家协会组织,经常开展人才科技项目联络工作,扩大了徐州市在海外的影响,已有40多个创新创业项目落户发展。

  高端引领招引海外“金凤凰”

  在徐州,江昕轮胎是独家生产免充气空气轮胎的企业,其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国际领先的技术离不开外国专家的技术支持。”公司负责人王明江说。

  刘立志,美国材料学专家,在高分子纤维材料方面的研究,独树一帜。江昕轮胎在设计工艺流水线布局时,正因有刘立志的指点,企业仅此一项就节省300多万元;david博士,德国微纤维技术专家,掌握着世界顶尖技术,在纤维方面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300多万元;王文鑫,德国专家,在机器人和优化结构方面,掌握着世界前沿技术,为企业的工艺革新和生产线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三位外国专家给企业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支持,更是当前国际轮胎生产技术的最前沿理念。”王明江说。

  与江昕轮胎一样,一大批海外专家进入徐州,为徐州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在近几年的引智工作中,我市注重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围绕重点产业,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建立了“彭城英才”网络服务平台,开通“引才计划网络申报系统”,通过网络面向世界范围内接受各类紧缺型人才项目申报。

  “千人计划”专家是国家级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全部具有海外学术背景。从2012年初开始,我市主动对接“千人计划”各个专业委员会,介绍产业情况,寻求合作机会。2012年,我市先后承办了信息科学与技术专委会年会、工程与材料专委会年会、现代农业与食品安全创新创业高峰论坛等“千人计划”活动5次,来徐考察的“千人计划”专家260多人次,达成人才、科技合作意向204个,已有十几位海外人才正式落户创业或参与企业创新。

  5年来,我市共引进1400余名高层次人才,其中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565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达51名,入选省“双创计划”160人、省“创新团队”9个。据统计,在获得省、市及县区资助的创新创业人才中,七成以上的人才有海外学习或从业经历。

  搭建平台“人才红利”不断释放

  5月30日,来自全球的80余位跨国公司高管齐聚徐州。这是我市今年招才引智工作的重大活动之一,也是我市探索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双招联动”的一次探索。

  美国百得电动工具是全球最大电动工具制造商之一。邹晴,百得家用电动工具全球制造副总裁。2004年,邹晴第一次来徐州,11年过去了,徐州的发展变化,让邹晴直呼震惊。“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生态环境,徐州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邹晴说,这些年,他一直关注徐州,特别是徐工集团的发展。如今,致力于高效新能源发展的他,将目光聚焦在了徐州。“期待着与徐州的合作。”

  近年来,徐州已吸引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前来兴业发展,包括卡特彼勒、考伯斯等多家世界500强和国际知名企业。也有一大批徐州企业跨出国门,在世界各地投资发展。

  人才集聚离不开人才政策的支撑。全市先后建成了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高新区、中国矿业大学科技园、徐州大学生创业园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园区,中国徐州工程机械研究院、国家多晶硅徐州工程中心、国家感知矿山物联网研究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列入国家支持计划。

  徐州市级层面与12家“985”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制定实施“校企合作共赢计划”,建成校地校企联盟1800多个,在全省率先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去年获国家和省科技进步奖11项、居全省第二位。

  5年来,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规模年均增速在30%以上,去年占规模工业比重分别达34.9%和37.2%,为徐州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如今,在徐州,以中能硅业、协鑫硅材料为主体,台湾强茂、中美矽晶和艾德太阳能为群体,新能源产业正快速崛起;以江苏恩华药业、万邦为主体,海吉亚生物、逸士生物、三仪生物等企业为群体,生物医药产业正迅速壮大;以“千人计划”徐工先进技术研究院、燕大传动、普利世机床等为代表,正助推“工程机械之都”转型升级;以国家大学科技园、徐州软件园、大学生创业园等园区为孵化器,集群云计算、先进激光材料、感知矿山物联网、原动力动漫等企业为代表,全市新兴产业正快速发展。

(责任编辑:城市网)
技术支持:165687462 网上爆料:165687462
Copyright© 2017 北京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6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