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排污的企业要想在苏州生存、发展,仅仅“达标排放”还不够,必须符合更高的要求、达到更高的标准。这是苏州环境保护的现实需要。
12月17日,国华太仓电厂传出消息,该厂七号600MW级超临界机组“近零排放”改造项目日前顺利通过168小时试运行。这意味着该厂的粉尘排放量大大优于国际标准,排放强度只有其一半。
千万别小看了这一步。按年利用小时5500小时计算,这家企业每年因此可节约标煤4.8万吨、二氧化硫减排675.6吨、粉尘减排252吨、氮氧化物减排377.2吨,“环境效益”十分可观。倘若举一反三,把这种工艺、装备升级行动推广到苏州全市的火力发电全行业,那么对于苏州地区的空气环境质量状况的改善,就不是用多少钱可以衡量的。
更为可喜的是,国华太仓电厂的做法其实不是个案,而只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因为,稍早之前,张家港市也正在全面推进新一轮“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大力压降污染排放总量。再看整个苏州,又何尝不是如此。
去年2月,市委、市政府出台《苏州市关停不达标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改善生态环境三年专项行动计划》,到今年6月,全市共关停、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747家,完成总计划目标的83%,节约标煤11.5万吨,减排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6198吨。
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高、标准越来越严。回望苏州的环保历程,这一绿色嬗变的轨迹十分清晰。从上世纪90年代的“一控双达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规定的排放总量指标内;所有工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要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重点城市的环境空气、地表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分区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到“十一五”期间的太湖流域“提标改造”;再到“十二五”期间的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持续推进清洁生产,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可以说,对于有排污的企业,苏州各地早已有了自己的标准。即使是“达标排放”的企业,在国内其他地方能够生存、发展的企业,但在苏州也未必就能找到立足、存身之地,包括前几年相继关闭的苏州热电厂、虎丘电镀厂等等企业,用生动的实例告诉人们,苏州的环境保护是有自己的标准的。
既然如此,苏州各有关部门是不是应当从苏州的实际出发,拿出一套系统的、完整的环境保护“苏州标准”呢?一方面细化环境准入的标准,增强“把关”的可操作性,避免“权力”“人情”影响项目的进入与否;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现有的约4万家排污企业,抓紧主动“变绿”。
“绿色发展”,苏州在路上。期待环境保护的“苏州标准”早日形成、出台,助力“绿色发展”加速。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