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探索京津冀三地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探索三地学生进行跨地域、跨文化交流的实现形式。
前天是本学期北京最后一次初中生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除了学生和家长外,还有一批特殊的客人——40多位来自河北省邯郸市教育系统的干部、校长。他们正在北京各区参加“影子工程”培训学习,而调研北京市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便是他们此行的一项内容。当调研考察组一行来到北京工商大学化学楼时,几十名来自全市各区的学生正在动手制作洗面奶和面膜。考察组的校长们也参与了体验。
据介绍,北京市初中开放性实践活动从2015年10月底进入正式实施阶段,截至目前,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共上线851个活动项目,涉及电子与控制、健康与安全、结构与机械、能源与材料、数据与信息和自然与环境等七大类。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自主选课、团体预约和送课到校三种不同方式参加活动。实践课每个班大约有30名学生,一位教师主讲,5至6位助教协助教学,课程结束后学生要将学习单上传到网上,学分将纳入中考成绩。
据介绍,截至目前,资源单位共发布自主选课课时5788次,可接待47219人次;团体预约课时21547次,可接待1077350人次;送课到校课程可预约课时26467次,可接待1323350人次。目前课时人次数可供2447919人次学生学习,按照初一年级在册学生约9万名计算,平均每个学生可以选择27个课时。
北京市教委负责人表示,这样的课就是要让学生走出校园,适度“远离”校内的传统课堂和传统教师的教法,接触新的领域新的课程,开阔眼界、增加才干。未来,将探索京津冀三地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探索三地学生进行跨地域、跨文化交流的实现形式,一方面将北京丰富的文化科技等社会大课堂资源向天津、河北学生开放,另一方面,也探索将天津、河北两地独特的地方教育资源向北京中小学生开放,资源的边界还将继续向外延伸拓展。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