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发现:在参加MBA联考的考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忽视管理的复习。通常,大家都认为,步入MBA的瓶颈是数学和英语,至于管理大家都差不多。在最初的MBA入学考试中,这种说法应该说还有一些道理,但近来的经验证明,这已越来越成为MBA考试的一个误区。2000年和2001年联考的结果表明,都有相当一部分考生被管理拖下水。因此,一定要对管理的复习备考引起足够的重视。
管理的学习,通过分析国内自举办MBA考试以来,内容所涉及的管理学科的边界基本稳定下来,尤其是2000年开始,正式的考试大纲形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考试的难度下降,从2000年始,考生总是有这样的一种感觉:做管理题的时候并没有看不懂、不理解的内容,但是,最终的成绩却与考试中的感觉大有出入,其原因何在?
其实原因就在于:管理本身强调的是权变概念,也就是说,"管理中没有标准答案"。但,也不能籍此推断,管理学科考试这一举动本身就违反了管理学的本意。需要注意的是,"管理中没有标准答案"这一并不严格的说法,是有前提的,即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组织所采用的管理方式是有所不同的;而即使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由于各个组织的内部构成以及员工的成熟度(包括技术的成熟度和对管理理解的成熟度)存在差异,适合于每个组织的管理方式必然会有所不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管理方式。因此,考生切记:MBA考的是管理,而不是管理学,否则你就会事倍功半。
正是上述原因,导致了管理的考试应试方法有其独特性。对于每一道题目而言,都有一个在题目条件设定下的最优答案。很多考生习惯于先判断某道题目所可能反映的管理学概念或管理学理论,然后立刻根据所记忆的该理论是什么来回答问题。这种解题的方法解释了这种现象:所有的题目都不难,但答案就是出错。原因在于,每一道题目的答案都是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得出来的,而管理学的理论强调的正是在不同条件下寻找相应的最满意的方案,如果只是根据自己所判断的理论直接对题目下结论,很容易导致忽略题干中的条件假定,从而得出并不完全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所以,管理学考题更强调的是权变的分析方法。
复习备考管理的时候,我们一定注意它的双效益:一方面通过学习和深入理解一般概念和理论来应对入学考试;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工作中体会管理学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应用,游刃有余地迎接未来的面试。可见,无论是从应试的角度,还是从将来作为一名合格的经理人员,扎实的管理学理论基础应该是必备的条件。
管理的复习备考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另外一个特征是,我们在现实生活工作中多多少少都接触过管理学的一些概念,所以,感觉起来管理学非常亲切--不管我们在现实中早已把管理的东西解释得多么走样。管理学离不开管理实践对它的发展与验证,同时,对未来的管理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在学习管理学的过程中,容易因为在自己的管理实践中的或正确或有失偏颇的运用,而影响我们对一些管理知识的客观把握。所以,在复习中,要分清理论本身是什么、以及我们所实际面对又是什么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下面提供针对MBA管理考试备考和复习的几点具体做法:
1、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总结,力求在脑海中对基本知识点留下清晰的印象和轮廓,这对于考生解答简述题尤为重要。
2、对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要准确。尤其是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一定要在复习中准确地把握住它们之间在含义上的细微区别,对于一些易混淆概念的准确理解,往往在判断题和选择题中占据一定的比重,考生不可忽视。
3、MBA考试注重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就要求你在平时注意培养自己开阔而又清晰的思路、对基本知识的准确理解和举一反三。提高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把握住问题或事物的本质所在、准确迅速地作出判断等方面的能力。具体而言,可以在复习过程中,多做一些模拟题和案例分析题,这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到最明显的效果。尤其是对那些复习时间有限和工作较繁忙的考生来说。 4、平时多阅读一些经济管理类的实例,并尽量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比如《中国经营报》里就有一些具体的案例,并提供了相应的分析,也给出了一些管理中的现实问题,讨论了管理理论的一些新名词新概念等等,对于扩充自己的知识非常有帮助的。
5、要有意去锻炼自己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生活中接触到的经济现象注意观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例如,看电视时可对电视中所播出的广告进行市场营销方面的分析,可根据新闻报道中的新闻事件对企业、市场或消费者的影响进行思考等等。 (本文作者为复旦版《MBA联考300分奇迹》管理分册主编刘宁)
分析题解答范例 (机械工业班教材150页布朗公司组织问题案例)
布朗公司在竞争方面乏力,市场让日本企业占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组织的角度看,主要的问题是:权力过于分散,组织缺乏协调,经营哲学存在问题,以至企业效率、效益低下,竞争力减弱。
具体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公司的哲学观念:各个国家市场的需求不一样,生产、营销只能适应这一特点。(优点是适应性强;弱点是规模效益不好,成本高)
2. 公司的下属公司不进行横向交流。(优点是责任明确;弱点是削弱了整体作用)
3. 职能部门缺乏横向联系。(弱点是削弱了组织的整体作用)
4. 认为只要产品好,不愁无销路。(典型的"产品观念")
5. 中、高层主管非本土化。(优点是能体现总部意图;弱点是不了解当地情况)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