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爆料QQ:16568746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 — 年考研政治时政与相关理论综
年考研政治时政与相关理论综
来源:北京网    更新时间:2007/12/8 13:32:39  阅读[844]
专题4"四大板块"齐头并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专题概述
  随着促进中部崛起纳入国家战略,2006年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宏观框架初步完成,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四大板块"正在共谋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和体制的坚冰,朝着市场一体化的和谐中国新格局迈进。
相关时政
1.2007年4月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主任马凯表示,在实施全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新形势下,西部大开发的地位不是下降了,而是更加重要了。
相关链接】马凯在西安举行的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工作会议上,针对西部地区一些人士担心西部大开发地位可能会有所下降的疑虑,明确表示,西部大开发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家坚持西部大开发战略不动摇,支持力度不减弱。马凯表示,国家将继续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已累计开工的82个重点项目、总投资1.1万亿元的基础上,抓好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每年新开工一批重点项目。在西部大开发长效机制方面,马凯表示,最重要的是财税支持。资源税的提高势在必行,同时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背景知识】2004年3月,《国务院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出台。《意见》明确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重大战略部署。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基础设施落后仍然是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薄弱环节,生态环境局部有所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扭转,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严重滞后,人才不足、流失严重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既要有紧迫感,又要作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进行持续不懈的努力。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要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生态改善和农民增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任务和切入点。加强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关系农民当前生计和长远利益,关系全国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以统筹实现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地区经济发展为目标,认真搞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和已垦草原退耕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
2为积极促进中部崛起,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中部六省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范围的通知》。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订中部六省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办法。
相关链接】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为中部崛起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意见》明确提出要把中部地区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2007年4月10日,根据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调整发展改革委机构编制的批复》,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设立了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办公室,具体工作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承担。中部办负责研究提出中部地区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有关工作的协调和落实。
背景知识】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引起中部省份极大关注;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抓紧研究制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
32007年8月2日,国务院对《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作出正式批复,原则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振兴东北办报送的《规划》,并请相关部门认真组织实施。这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务院批复的地区发展规划。它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考点拓展】《规划》的总体目标:成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经济增长区域;《规划》的重点:以"十一五"时期为重点,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规划》的覆盖地区: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三市两盟;《规划》的影响范围:土地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亿。国务院批复称,《规划》实施要坚持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实现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进一步完善区域协作交流机制,推进《规划》顺利实施。要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按照平等互利、加强合作、资源优化、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东北地区与其他省份的联系和协作,着力推进东北地区经济和市场一体化,形成区域合作、互动、多赢的协调机制。
4.2007年7月26日,《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发布。
考点拓展】根据《意见》,四大类功能主体区中的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  
  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的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有利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绩效考评体系,加强和改善区域调控。  
  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引导人口与经济在国土空间合理、均衡分布,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和城乡人民都享有均等化公共服务;坚持集约开发,引导产业相对集聚发展,人口相对集中居住,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其他城镇点状分布的城镇化格局,提高土地、水、气候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尊重自然,开发必须以保护好自然生态为前提,发展必须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确保生态安全,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城乡统筹,防止城镇化地区对农村地区的过度侵蚀,同时,也为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提供必要的空间;坚持陆海统筹,强化海洋意识,充分考虑海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做到陆地开发与海洋开发相协调。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妥善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开发与发展的关系;二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三是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四是处理好主体功能与其他功能的关系;五是处理好行政区与主体功能区的关系;六是处理好各类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关系;七是处理好保持稳定与动态调整的关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相关政治理论知识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邓小平的"两个大局"思想  1978年后我国开始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新战略,其核心就是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逐步形成的关于"两个大局"的思想。一个大局,东部沿海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使之较快地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当发展到一定的时期,比如20世纪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时,就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在这个战略思想指导下,东部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并由此带动中国进入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行列。然而,90年代东西部地区差距扩大趋势也愈显凸现。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中,中部不及东部的1/2,西部不及东部的1/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东部是中部的2.1倍、西部的2.7倍。东西部携手共进,抓住"两个大局"而不是一个大局,通过部分先富走向共同富裕,是"两个大局"对全国一盘棋思想的具体体现。 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十一五"规划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  西部地区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发展和区域合作,由传统资源时代向产业时代挺进,有的省份已驶入快车道;中部6省承接和对接产业梯度转移,在承东启西中谋求奋力崛起;东北三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重振"老工业巨人"雄风;东部则继续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上演一出改变粗放发展模式的"转型"大戏。  
  在"西部大开发"板块中,中央批准成都市和重庆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部崛起"板块中,武汉更有成为第三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势。"东部率先"板块中,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域,并在长三角选择浦东、环渤海选择天津滨海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专题5学习胡锦涛中央党校讲话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专题5学习胡锦涛中央党校讲话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专题概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责任编辑:城市网)
技术支持:165687462 网上爆料:165687462
Copyright© 2017 北京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6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