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名称 |
发表年份 |
主要内容 |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
1925年 |
(毛泽东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文章) 1、 关于中国革命所处的时代。中国革命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能由中国无产阶级来领导而不能由资产阶级来领导。 2、 关于社会各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⑴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⑵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敌人;⑶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妥协性;⑷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最接近的朋友,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军;⑸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1930年 |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1、 建立红色政权的必要性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2、 阐述了中共领导的红军和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发展的可能性,提出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3、 明确地提出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路线和政策。 4、 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反对本本主义》 |
1930年 |
1、 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调查同样没有发言”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口号。 2、 阐明了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调查方法即阶级分析方法。 3、 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科学概念,并首次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重要思想。从而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胜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理论提供了认识论上的依据,基本形成了包含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因子,基本形成了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
1935年 |
1、 指出当时时局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正准备吞并全中国,把全中国从各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变为日本的殖民地”,中国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 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论证了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
1936年 |
科学的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 1、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而且经历了1924-1927的革命;2、敌人强大;3、人民军队弱小;4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 1、4这两个特点决定了人民军队可能发展战胜敌人;2、3这两个特点决定战争的持久性和艰苦性。 |
《实践论》 |
1937年 |
1、 提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 ⑴实践是认识的源泉;⑵实践是认识的动力;⑶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⑷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 揭示了认识的辨证发展过程:⑴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⑵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由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实践。 3、 发展了认识论关于主观和客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想。 |
《矛盾论》 |
1937年 |
1、 坚持和发展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2、 提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辨证关系原理; 3、 论述了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原理。 |
《战争和战略问题》 |
1938年 |
1、 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和形式。 2、 运用联系的观点具体分析了战争问题,指明战争是中共主要的斗争形式。 3、 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了战争进程,确定党的军事战略的转变。 4、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明确学习的重要性。 |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 |
1938年 |
主要内容有: 1、 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 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 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
《<共产党人>发刊词》 |
1939年 |
总结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提出(三大法宝): 1、 统一战线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的一部分; 2、 武装斗争也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部分; 3、 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三个法宝的中心一环,把党的建设称为一个“伟大的工程”。 |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
1939年 |
1、 毛泽东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精辟的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本依据”。 2、 系统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和领导权等问题,指出中国革命是无产阶级的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指明了中国现阶段革命的主要对象或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就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本国的地主阶级。 3、 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一全新的科学概念。 4、 进一步揭示了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建设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 |
《新民主主义论》 |
1940年 |
1、 深入论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特点,为中国革命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客观依据:首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其次,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再次,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社会。 2、 革命阶段论和发展论相统一的观点,论证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3、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辩证法统一的观点,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制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方案。政治纲领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经济纲领是没收官僚资本主义归人民共和国所有,没收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容许民族资本的存在和发展,实行“节制资本”;文化纲领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 4、 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与新民主主义的行动纲领的实践辨证统一的观点。 |
《论政策》 |
1940年 |
1、 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学说批判了“两个极端政策”; 2、 利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阐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3、 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提出了在“区别上建立我们的政策“; 4、 利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提出处理国内阶级关系的基本政策。 |
《改造我们的学习》 |
1941年 |
1、 将主观主义分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2、 科学地解释了实事求是的含义,对“实事求是“作了精辟的阐述。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的本质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统一。 |
《整顿党的作风》 |
1942年 |
1、 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要取得胜利,必须解决党在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 2、 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反对理论脱离实际的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 3、 依据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互相关系的原理,揭示和阐明了党内团结与斗争的辨证关系。 |
《反对党八股》 |
1943年 |
1、 剖析了党八股产生的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 2、 主观唯心主义是党八股的主要哲学基础; 3、 形而上学是党八股的最主要的思维模式。 |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
1943年 |
1、 明确提出:在我党的一切工作中,凡属于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 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党的群众路线作了理论概括,把党的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有机地统一起来。 |
《论联合政府》 |
1945年 |
1、 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揭示事物发展的两种可能性,科学阐明了实现光明前途的客观依据和条件。 2、 从实际出发,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般纲领具体化为现阶段的行动纲领和战斗任务;进一步阐述了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由各党派人士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主张。全面阐述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具体步骤和政治、经济、文化及外交等方面的施政纲领。在这篇报告中,毛泽东把“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当做“我们的一般纲领”;而把“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当做“我们的具体纲领”。这是根据当时形势来制定的。 3、 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 4、 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⑴理论联系实
(责任编辑:城市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