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八:重要文件
一、一号文件
2007年1月2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发表,这是2004年以来的第四个关于“三农”问题的文件。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上。2004——2007年,中央连续发的4个一号文件都有不同的鲜明主题。在前3个一号文件提出的各项政策的基础上,今年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建设现代农业放在首位,对于保持党的农村政策的连续性,根据发展阶段逐步地来深化农村的改革,明确农村的政策,引导中国的农业农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是会有非常大的好处的。
(1)文件强调“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指出“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2)文件分析了'三农'问题的形势,指出“2006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在自然灾害较重的情况下,粮食继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公共事业明显加强,农村社会更加稳定。但当前农村发展仍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民稳定增收依然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距仍需付出艰苦努力。要增强危机感,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丝毫不能放松,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丝毫不能减弱,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丝毫不能松懈”。
(3)文件强调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指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必须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贯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4)文件明确2007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2007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的好形势。
(5)文件的主要内容。文件共八个部分,即:
①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
②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
③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
④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⑤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
⑥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
⑦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⑧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
一号文件用“六个用”回答怎样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问题:“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5月3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决定颁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6月4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正式公布。
根据《联台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规定,以及中国国情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按照国务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有关部门和几十名专家,历时两年,编制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我国的《方案》是发展中国家颁布的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方案的颁布实施,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态度,将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产生积极的作用,也将为世界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新的贡献。
《方案》分为五个部分,分别阐述了中国气候变化的现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和挑战,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中国对若干问题的基本立场及国际合作需求。
《方案》指出,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气候公约》)指出,历史上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对较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排放中所占的份额将会增加,以满足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气候公约》明确提出,各缔约方应在公平的基础上,根据他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为人类当代和后代的利益保护气候系统,发达国家缔约方应率先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
《方案》在分析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现状时指出,中国温室气体历史排放量很低,且人均排放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50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量为7 900万吨,仅占当时世界总排放量的l.31%;l950-2002年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占世界同期的9.33%,人均累计二氧化碳排放量61.7吨,居世界第92位。2004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65吨,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7%、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33%.在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同时,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l990年中国单位GDP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5.47kgC02/美元(2000年价),2004年下降为2.76kgCO2/美元,下降了49.5%,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只下降了12.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下降了16.1%.
《方案》指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中国率先组织制定了《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从国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一,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l991-2005年中国以年均5.6%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支持了国民经济年均10.2%的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约为0.55.中国万元GDP能耗由1990年的2.68吨标准煤下降到2005年的l.43吨标准煤(以2000年可比价计算),年均降低4.1%.按环比法计算,1991——2005年的l5年间,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中国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约8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约l8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第二,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到2005年底,中国的水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l.17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23%。年发电量为4 010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16.2%;2005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已经达到l.66亿吨标准煤(包括大水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5%左右,相当于减排3.8亿吨二氧化碳……
第三,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中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0.54亿公顷,蓄积量15.05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全国森林面积达到17 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增加到2005年的l8.21%。据专家估算,l980-2005年中国造林活动累计净吸收约30.6亿吨二氧化碳。
第四,实施计划生育,有效控制人口增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计划生育,到2005年中国累计少出生3亿多人口,按照国际能源机构统计的全球人均排放水平估算,仅2005年一年就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l3亿吨。
此外,中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制定,相关体制和机构建设,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和提高公众意识等方面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方案》明确提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的贡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要坚持六项原则,即: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遵循《气候公约》规定的“共同但有区但有区别的责任”,减缓与适应并重,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有机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以及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到2010年,中国将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一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单位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