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过程,或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的出现,应当说是源于人的需要。城市自从它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是和人的需要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城市是为满足人的各种需要提供所必须的空间和平台。城市是人们意识和行为的产物。人创造了城市,城市反过来影响着人。城市对于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发展需要、享受需要的潜力方面,起着农村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发展、享受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过程。人的生存、发展、享受等需要的满足程度,是城市化的出发点,也是城市化的终极目标。所以,当我们考察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不能仅仅考虑有多少数量与比重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还要考虑居住在城市的那部分人的生存、发展、享受需要有没有达到现代城市应有的水平。
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化的科学含义,应当包含两个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内容:一个层次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包括在大中城市就业的“农民工”;另一个层次是转入城市的那部分人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的城市化。前一层次的城市化含义是形式,后一层的城市化含义是内容。我们应当把评价城市化标准的重点放在后一层次上。
2.中国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速度来看,都是人类至今为止没有经历过的一项伟大的工程。改革开放以来,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相伴的是城市化的加速发展。26年来,城市化水平每年增加0.92个百分点。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非常大的拉动作用,而且对社会的经济结构、组织结构和政治格局都产生了新的影响,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很大。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使更多的农民脱离农业和农村,进入非农产业和城市地区就业、生活,将是中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是中国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历史阶段。
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市化,形成合理的人口空间分布。从各国城市化的模式看,当城市化进入一定阶段后,城市群已逐渐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主体形态。日本的东京、阪神、名古屋3大城市群,集中了全国65%的人口和70%的国内生产总值;由伦敦、巴黎、米兰、慕尼黑和汉堡组成的五边形大都市区,集中了欧盟40%的人口和50%的国内生产总值;美国67%的国内生产总值集中在大纽约区、大洛杉矶区和五大湖区3大城市群地区。与经济集聚相伴,人口也呈现向城市群集中的趋势,如2000年同1945年相比,日本全国人口增长了76%,而同期3大城市群人口增长了174%。
3.由于农民和农村是城市化的重要对象,考察中国的城市化还应包括农村居民生存条件、生活质量、生活方式在城市化过程中的提升,即逐步向城市靠近。这是一种无形的城市化,也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具体表现。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现在乃至将来不可能在城镇就业和居住的那部分农民的改革和发展问题。无论中国城镇化达到多高的程度,总有相当部分人口留在农村,而这部分农民的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又是息息相关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决定着不可能存在着世外桃园般的原始农村。农村居民也可以不同程度享受城市化的成果——现代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形城市化与无形城市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城乡差别还相当悬殊的情况下,要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相当困难的,无论是进城农民或者是当地政府都要为城镇化付出高昂的成本和代价,更谈不上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把亿万农民工转化为市民。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中国城乡关系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必须有新的发展思路。农村问题不能只在农村中找出路,城市问题也不能只在城市中找出路。必须联系城市发展探索解决农村的问题,也必须从农村发展上寻求解决城市化的问题,即必须纳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轨道。
4.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3大城市群,是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核心极。但是这些地区的空间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有所减弱,今后的问题是如何通过结构升级、优化整合,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集约程度,提高竞争力,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集聚更多的人口。世界银行的研究认为,按一小时交通半径考虑,中国现在有53个大都市区,居住着全国人口的53%,占全国城市人口的43%,产出的GDP占57%,二、三产业GDP占60%。其中多数大都市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部分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的都市区有可能成长为更大的城市群地区。应当密切关注这些城市群的发展趋势,探讨政府在促进城市群健康发展中的作用,特别要通过制度完善、规划引导、政策推动等措施,在城市群空间布局上,逐步形成以沿海、长江为带,主要铁路线为轴,十几个城市群为主体,城市群内经济布局、就业岗位、人口居住、资源环境特别是水资源相协调,永久耕地、生态保护区等绿色空间相间隔,基础设施网络完善、分工协作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布局的空间格局。
在考虑中国未来的城市群发展时,还需要特别关注未来人口合理的空间分布格局。根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人口达到高峰时将有15亿,其中城市人口将达到9亿,净增3.6亿。这就决定了中国只发展几个大的城市群是不够的,需要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好的区域,发展若干新的城市群,承接现有城市群地区结构升级和优化整合后转移出来的产业,承接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自然保护区的转移出来的人口,逐步成为支撑全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新的经济密集区和人口密集区。而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域,重点是发展好现有的城市,提高城市质量,而不是盲目地单纯扩大规模。
5.城市不是脱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孤立现象。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城市化过程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聚集的过程。聚集是城市化的重要特征。2005年,我国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53%,但城镇化水平仅为43%。从就业结构来衡量,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水平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由于影响城市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仅仅从就业结构是很难判断我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到何种程度。应当作这样的认识,即我国较低的城市化水平是根源于较低的工业化水平。我国工业化水平低,不仅表现在非农产业的产业结构上,还表现在工业企业的集中程度上,工业企业的产业集群化程度上。工业企业的集中化程度越高,产业集群化程度越高,工业化程度就会越高。客观地说,目前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都低,即处于“双低”状态,矛盾的主导方面不在于城市化水平低,而在于工业化水平低。要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首先必须着力于加快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尤其是加快我国工业集中化程度和集群化程度。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相互关系中,城市化并不总是处于消极的、被动的地位,城市化对工业化的反作用是很明显的。因为城市生产要素的聚集和人口的集中,必然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兴建和功能的不断完善,从而为工业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以及使工业生产获得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城市化还可以为工业化提供广阔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城市化又是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等发展的重要载体,能够有效地带动工业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大幅度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6.用什么方式解决城际交通问题一定要提前考虑。不同的交通方式对环境、能源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差异很大。目前中国多数地区比较认定的一种思路就是修高速公路。但是中国的能源条件、环境条件、土地条件不允许也不应该全是高速公路。建轨道交通是十分经济的,占地少,又能节省能源。轨道交通是引导城市布局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引导房地产开发的一个重要先导。随着地铁沿线进行住宅开发,很多人就会弃私家车转而利用地铁。日本东海道新干线从东京到大阪的距离是515公里,连接着几大城市群,沿线有7 500万人口,每天有250辆火车在运行,平均每5分钟就发一趟车,而且可以直达九州,每天运输的人数在35万人左右。目前到东京23区上班或者上学的总人数有507万人,其中只有192万人是本区居民,其他315万人中的大多数都是从比较远的地方乘地铁往返的。各种交通工具的价格管理也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可以考虑向地铁进行一些补助。如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市,随着公共汽车空调的普及,价格上涨了一倍,使很多人转而利用地铁。
7.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鹤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预测,如果中国城市化比率每年提高1%,未来20年可能会有3亿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中国的整个经济、社会结构都将会发生根本变化。刘鹤说,尽管中国的城镇化存在种种挑战,但仍将是未来20年中国的一大发展方向。刘鹤认为,在中国继续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将与中国政府确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形成互动机制,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减少农村的人口。我国城市化比率由“九五”末期的36%上升为“十五”末期的43%。刘鹤说,近年来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稳定性大大提高。73%的劳动者在城市就业的时间超过了半年。他指出,这种劳动力转移一方面改善了农业的效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对城市的发展也做出了很大贡献。有关统计显示,目前进城务工农民的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已达55%,超过了农产品价格提升和政府补贴对农业发展的作用。此外,中国大量的劳动力进入制造业、服务业,从而降低了整体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产业的竞争力,也为城市的消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