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愈演愈烈的择校之风,老百姓是怨声载道、痛心疾首,而又无可奈何,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更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用以民为本的精神将这件事放到重要的位置。尽管治理择校问题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但部分地方的择校问题仍比较严重,我认为治理择校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政府要依法行政、领导应带头扭转风气。
各级政府应牢固树立“义务教育政府办”的思想观念,切实依法行政,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措施到位。一是从实际出发尽快制定出符合本省义务教育的有关政策和发展规划,确定年度工作目标,分期分批逐步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二是调整教育投入政策。各级政府应将人力、物力、和财力向薄弱学校倾斜。领导干部的表现对治理择校风非常重要,他们应以身作则,不批条子、不打招呼、不收条子,自己的儿女子孙就近入学。各职能部门要依法办事,不给学校施加不应有的压力,为扭转社会风气提供良好的环境。
2.要强化政府主导、杜绝公办学校市场化。
学校招收择校生、借读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利益驱动。这些创收实质是一种部门利益化的表现,给少数教师、个别学校、相关部门带来了利益,损害了整个义务教育公平的实现、损害了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即使这些创收能够改变少数学校的办学环境,相对于全局来说,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得不偿失。建议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将治理学校乱招“择校生、借读生”与治理学校乱收费结合起来。严禁学校将收取赞助费与招收学生挂钩。将治理乱招生的成效与学校目标管理考核挂钩。逐步彻底消除中小学通过招收择校生、借读生进行创收的活动。保持公办学校的国家义务教育机构的本来面目。
3.教师配置应均衡、增强所有学校吸引力。
教师力量的均衡配置、有效流动是治理薄弱学校的难题。公办学校的教师作为国家义务教育机构的公务人员,应加强对其行为和收入的管理。可以比照公务员的工资管理制度,实行“阳光工资”,在一定区域内教师待遇统一标准。教师在一定区域内实行各校轮换和调配制度。“选好苗子、搭好梯子”,要将选配和培训校长队伍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健全鼓励城市中小学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的激励机制。城区中小学青年教师和教育系统后备干部都应分批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或挂职锻炼。对在对口支援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教师,应给予重奖。调整学校教师编制,对农村学校适当放宽编制数。通过教学的合理配置,提高薄弱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以增强每一所学校的吸引力。
4.向薄弱学校倾斜、加强投入并确保生源。
现在重点学校和名校中不少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由于力量有限,很多地方采取办重点学校、“窗口学校”的办法。在当时有合理性。但对学校的均衡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建议取消这种做法,实施无差别的办学方针,加强所有学校的标准化建设,而不能搞特殊化建设。目前,一方面有必要适当减弱重点学校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向薄弱学校倾斜,逐步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要加强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施重点高中指标切块分配制度,以此来抑制家长的小升初择校热,保障生源的均衡分布。
5.要促进社会办学、办学环境要公平优化。
促进社会办学是和加强政府主导义务教育办学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当社会办学环境公平、繁荣昌盛之时,或许就是义务教育走向真正公平、合理、有序之时。对义务教育的某些个性化、特殊化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应该动员社会力量、通过市场途径满足这部分需求。因此,应该鼓励社会和市场举办各种条件、各种收费标准的学校。政府要确保办学环境要公平优化,反对利用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打着民办旗号,采取所谓“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的方式,扰乱秩序。
享受公平的教育,是每位孩子的权利,而其前提是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政府是实施教育公平的主体,实现教育公平也是政府应尽的职责,为保障每位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到平等教育的权利,政府必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