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爆料QQ:16568746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 — 技工教育受宠技能精英就业舞台领
技工教育受宠技能精英就业舞台领
来源:北京网    更新时间:2008/3/29 12:57:22  阅读[816]


一些招聘会现场,技术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大型企业中的现代化数控加工设备急需专业的高技能人才。

  技工这一职业,一向并不被人看好,但近年来却炙手可热。

  青岛一制造公司打出年薪16万元的“天价”,急招一名高级模具技工,结果重赏之下却难觅“勇夫”;天然气西气东输一个项目工程,日工资150元招高级焊工,竟无人揭榜;深圳一企业开出6000元月薪,也没如愿找到高级钳工……国内许多企业开出年薪28万、30万的高价,竟然请不到一名高级技工。一些企业老总发出“找一个高级技工比找一个工程师还难!”的慨叹。

  在西方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比例超过35%,我国却仅占5%!按“十五”规划,这一比例应达到15%,目前的缺口达700万人!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高技能人才极度缺乏,已严重影响我国制造业及许多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灰领”缺乏,不仅会造成生产工艺难达设计要求,影响产品质量,使“中国制造”难上档次,也会制约新兴服务业水平的提高。深圳是全球最大的钟表生产基地,出口量占国际市场40%的份额,但是却打不响自己的品牌,原因是缺少高技能人才。正如一位企业老总所言:“买得起最先进的设备,却请不到人来操作。”

  这类消息不时见诸报端,反映出一个严峻现实:目前,我国高级技术工人数量不足,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之一。

  高技能人才走俏,技工教育受宠,使一度门庭冷落的技校变得异常火爆。从2003年-2006年,我省培养高技能人才13.7万人,是前10年的总和,技工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发展的背后是什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技工教育的发展,承载了怎样的历史使命?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高技能人才产生带动效应

  在中国一重集团公司,填补国家空白的产品源源不断运往共和国的四面八方,中国一重正以骄人业绩为我国装备制造业书写着无数个载入史册的新篇章。然而,很多人却不知晓,在如此辉煌的背后,是为中国一重提供强有力技能型人才支撑的中国一重技师学院。这个被誉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黄埔军校”吸引了大江南北众多装备制造企业的目光。

  一重技师学院只是我省技工教育的典型代表。范友国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他是中国一重的技能精英,也是中国一重技师学院的毕业生。

  像范友国这样走出技校大门承担技能重任的高技能人才不在少数。半个多世纪来,中国一重技师学院为以中国一重为代表的我国装备工业培养了两万七千多名中、高级技能人才。在众多的毕业生当中,有一大批已成为企业的生产和技术管理骨干,有的在中央直属特大型国有企业任高级管理人员,学校也因此被亲切地称作打造技能型人才的“蓝领航母”。

  中国一重技师学院的发展壮大并非偶然。发展的脚步从来没有今天这样急促,振兴的鼓点从来没有今天这样激越。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黄迎新介绍,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首次将高技能工人纳入人才序列,确立了高技能人才的战略地位。同年,劳动保障部颁布了新技师培养的“三年五十万”计划。由此,一个以高技能人才为引领的技工教育大发展的态势逐步形成,高端带动战略在全国正式推开。我省省委、省政府对技工教育高度重视,省政府于2004年在全国第一个出台了《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实现了突破。与此同时,省政府还从2004年起设立了“黑龙江省技工学校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投入1500万元,到目前已投入6000多万元。政府投入专项资金发展技工教育在我省尚属首次。

  这是我省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的一个强烈信号。近几年来,全省技工教育投资达2亿多元,新增校舍30万平方米,办学规模增加1万多人,实训场地扩大了4倍,实验实习设备增加了5500余台套。技工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目前全省有技工院校130所,在校生达到7.5万人,共开设300余个职业(工种)。

  黄迎新说,我省技工教育的办学层次也得到了快速提高,全省成立了9所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15所,国家重点技工学校21所,省部级重点技工学校24所。招生数量急剧增加,2006年全省招生人数达到3.28万人,是近10年招生最多的一年,比2001年翻了两番。2007年计划招生4.9万人。

  然而,正像人们看到的那样,技工教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1996年-2001年,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一些技工学校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没能主动适应市场需求调整办学思路,加之国企改革、减员增效,一些在职职工被裁下岗,用人需求减少,报考技工学校的生源急剧下降,2001年当年招生尚不足1万人,技工学校减少到166所。

  经历风雨和强烈的阵痛之后,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国企改革逐见成效,非国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用工需求开始增加,技工学校毕业生适应岗位要求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同,技工学校重现生机。2003年-2007年,技工学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机制、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上完成了与市场经济接轨的任务,技工院校的整体实力得到了增强。技工教育重新迎来曙光。

  校企合作有的放矢占领用人市场

  触摸技工教育发展的脉搏,便会发现,技校与企业是一对孪生姐妹,他们的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法分开。

  当大庆技师学院的学生走进上海沪东造船厂的时候,他们的技能好、能吃苦、素质高的优势赢得了一片赞誉,沪东造船厂打出了“铁人精神走进沪东造船厂”的标语,这无疑是对我省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最佳奖赏。

  校企合作是技工教育的鲜明特色,是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途径,更是技工教育的质量保证。校企合作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由单一到多元、由简单到全面、由无序到规范、由校企自主到政府主导的历程。今天,具有现代理念、科学模式和市场化运作方式的校企合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发挥了前所未有的效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黄迎新说,我省把能否建立校企合作制度作为技工院校评估的重要内容,从合作内容到合作形式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从制定培养规划、编制教学大纲、开发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共建实训基地、选拔培养师资等进行了全面合作,改变了以往实习、实训合作的单一内容。这是我省技工教育的优势和鲜明特色。现在,全省80%以上的技工院校都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形成了庞大的合作网络,并总结出8种比较成熟的合作方式:投资合作式、背靠企业式、合作生产式、自办企业式、入驻企业式、企办技校式、定向双元式和订单式。这8种方式是校企合作共同发展的最佳途径。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招生办主任付长春介绍,我省技校除同本省诸多企业合作外,还放宽视野,走出省门,和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沈阳、大连等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工业圈的30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大庆技师学院和上海江南造船厂、沪东造船厂深化合作,形成了长期的技能人才供需渠道。

  更有甚者,需要花钱“买”毕业生。以齐二机床厂技工学校为代表的技工院校培养的学生实现了与用人企业的零对接,这所学校培养的数控专业毕业生,企业每要一名需付给校方2万元培养费。高技能人才变成了香饽饽。技校毕业生供不应求,已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高技能人才彻底告别了“物美价廉”的时代,重新走上巅峰。

  就业大门向高技能人才敞开

  校企合作产生的最佳效应是毕业生与就业市场零距离,从而使令人棘手的就业问题迎刃而解。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黄迎新对记者说,我省技工院校近几年的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8%这一高水平上。而在市场经济初期,我省技工学校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还不到60%。而今,技工院校全年就业率已达98%左右。有些学校毕业生订单已经排到2010年。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这种高就业率说明了技校毕业生符合了用人市场的需求,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

  据了解,目前,技校毕业生在省内就业的,多数都在中心城市工作。到外埠就业的都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等经济发达地区,且以大城市、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知名企业居多。学生去的企业好、地域好、待遇好,稳定就业率高。有的还被送出国门,接受培训,成为首席工人。技工院校毕业生高质量的就业成果令人大开眼界,技校的大门更加火爆起来。

  朱文韬是齐齐哈尔铁路车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工学校的毕业生,如今是齐车公司起重机分厂镗车组的普通车工。朱文韬运用自己在学校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及本领,凭着在学校养成的勤奋刻苦、勇挑重担、敢于创新的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极不平凡的工作业绩。他的一项攻关,就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00多万元。朱文韬荣获了众多耀眼殊荣,他是公司首席车工、公司技术能手标兵、、黑龙江省技术能手、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中央企业技术能手、中国北车集团首批25名金蓝领之一。在第八届中华技能大奖赛和全国技术能手表彰大会上,他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朱文韬是齐车公司技工学校培养的无数操作技术工人中的杰出代表。正是这些朱文韬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为共和国的工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激烈的用人市场竞争中,他们趟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技校帮农民工喜圆“工人梦”

  家住伊春的 (责任编辑:城市网)

技术支持:165687462 网上爆料:165687462
Copyright© 2017 北京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6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