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一门名副其实的“大学问”。它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共同构成了列宁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它探讨和回答了两个极其重大的问题,即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内容复杂丰富,论证波澜壮阔,问题头绪繁多,叙述抽象晦涩。对于一般的青年学子而言,确实是有些泰山压顶的感觉,让人无从着手,感到“迎而不见其首,随而不见其后”。按理说,像这样的课程,不下一番大力气是根本拿不下的。但是,它其实又只是一门公共课,我们对它的投入又不应该是不计时间,不讲效率的。那怎么办呢?
黑格尔说,“开端包含目的性”。为2009考研应试而学哲学,不可能是神定气闲的品味参悟,也还不是深沉的批判性反思。而是要面对考场,直接打造“应试健儿”。目的性非常直接,要求也高。所以,开端尤为重要。我们一出手,就要上正路。那就是高屋建瓴,客观定位。找到合理的切入点,遵循科学的步骤,建立框架,梳理线索,破解难点,把握考点。顺理成章(把握理论线索破解难点),顺藤摸瓜(抓住命题脉络把握考点)。
万事开头难。应试哲学不容易,但我们有管用的办法。
建立理论框架
复习考研哲学最为科学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建立理论框架着手。
为什么要建立理论框架?直接的原因是试卷上的考题全都是按哲学教学体系的理论系统出的,而且要求你按理论系统回答。为了弄明白题的来路和你答题的归宿,你得弄明白马克思主义哲学里头的这一套套的说法是怎么来的。这非常重要,而且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马克思主义哲学固然是天才人物马克思所创立的,但却不能认为是他瞎编出来的,主观地想象出来的。而是他研究出来的,是他的研究对像的理论再现。他的研究对像就是客观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道理和客观规律并不是两个理,而是一个理。我们每一个人,对于从未接触过的专业可算是“外行”,但是我们谁也没有生活在客观世界之外,生活在客观规律之外。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套理论其实概括的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唯物论?因为世界本来就是物质的。为什么要坚持辩证法?因为客观世界本来就是处于辩证关系当中。学问有不同的学科,生活有不同的领域,似乎各有各的规律。但实际上,世界是统一的,哲学基本原理反映的正是规律的规律。
客观世界是一个物质系统,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也必然是与物质系统同构的逻辑框架。你弄懂了它,在考试中这一套东西就能够为你所用,左右逢源,为你拿分。弄“夹生”了,就什么都不是,占着脑筋,让你头痛。正像一位哲学家所说,学习哲学是“成则王候,败则贼”。
当我们大体上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框架之后,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轮廓,考试的时候见了那些千奇百怪、莫名其妙的题目,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们放到我们预先准备的逻辑框架中去,复习水平高的,这个过程可以是“半自动”状态。多数同学,可以有意识地按照理论框架逐步进行定位。毕竟主观性试题考的全都是基本原理,客观性试题考得也都是联结在基本原理上的概念。而原理和概念在理论框架和板块中都各有归属,它不可能“出圈”。只要我们在复习中把基本原理系统地梳理过,并且能够从它们的前后关系中记忆它们,理解它们。目前这种路数的考试就不可能难倒我们。
梳理解题线索
作为教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知识点繁多,概念抽象,看似林林总总,难以把握。但是,如果抓住其内在的逻辑线索,许多难点即可得到系统化的梳理,形成一个个“连环套”。
其中一个最根本最有用的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
“哲学基本问题原理”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作出了科学回答时,所形成的“物质决定性和意识能动性”这一基本原理。这一原理既是贯穿于整个哲学体系的理论线索,也是考试中的重要的解题方法。
这个原理在第一章当中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在第二章当中它表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和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在第三章中表现为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的对立;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关系。在第四章中表现为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在第五章表现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的关系,经济和政治的关系,并进一步表现为政治上层建筑和有关意识形态的原理。在第六章表现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原理,或者说由这两个原理构成的两条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在第七章表现为社会形态范畴,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还体现为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的关系;必然和自由的关系。
把这个最基本的线索抓住了,参透了。就能够抓住几个总开关,形成融理解、记忆、答题于一炉的复习态势,题目出得活出得难,何足俱哉!正待吾等显身手。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