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考试所规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内容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理论系统。可以把它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也就是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试题不算多,可它的问题很重要。象“哲学基本问题”,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中的伟大变革”,你看头一个问题,虽然是德国人提出来的,象不象是中国的“盘古开天地”?理解了它,就算是跨进了哲学的门槛。若是理解了后一个,就算是窥见了现代哲学的堂奥。解题能力的平台自然也就水涨船高。这一章的重要意义不在于它直接包含多少题,而在于它实际上给出了理解全部哲学理论体系的一条基本理论线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基本的哲学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从而也就奠定了对一些重点试题的基本破解方法。
第二部分是“唯物论”,即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这一章的试题过去不算多,但近两年这一章开始热起来了。这一章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为什么?因为你是“唯物主义”,你当然得先把你“唯”的这个“物”究竟是什么界定清楚。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问题上并不都是老生常谈,除了正确理解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层次与客观实在性的关系以及运动和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之外,还要将人类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并把它包含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至于考点集中的“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能动性”问题也不要忽略。
第三部分是“辩证法”,即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这一章一直是“题窝”。十年来题目层出不穷,分值占到十年中题目总分值的近四分之一。这当然不是偶然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理论,当然要如实地认识客观世界。而客观世界正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着的“一幅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卷”。正确反映世界本来面貌的世界观必然体现为科学的方法论,表现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指导我们认识和分析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形成了灵活多变但又“不离其宗”的考点。
第四部分是“认识论”,即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无独有偶,这一章是毫不逊于上一章的“题库”,十年来真题分值达到总分值的四分之一。“认识论”与“唯物论”、“辩证法”相比较,后两者的对象是“世界”,而认识论的对象是“认识”,是以人的认识过程为对象的哲学理论。这就决定了认识论的原理具有非常突出的方法论功能。加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精神实质上与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乃至今年八月即将召开的六中全会的精神有着内在的契合。去年大纲对这一章作出了重大修订,几乎是以全新内容推出了“真理和价值”这一节,这是哲学课程也是整个政治大纲中惟一出现的整节调整。因此,认识论部分应可扮演“理论重点”和“命题热点”兼于一身的重要角色。
第五部分是“唯物史观”,由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共同组成。这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上的重头戏。它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理论上的科学再现。它透过复杂的社会现象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和结构(第五章);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和主体的作用(第六章);它阐明了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特别是“社会发展和以人为本”,这个知识点的内容被概括得高屋建瓴,表述得精当透辟,在公共课体系中是一个难得一见的理论制高点,可以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理论成果。无论是否命题,命什么类型的题,都应当认真把握。遇题则成为答案,无题亦能提高理论素养,形成理论底蕴。(第七章)。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思想、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在理论上的依据尽出于此,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又丰富和深化了唯物史观的思想。唯物史观在考试中的重大命题意义值得注意。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