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发展观主要体现的哲学原理
1.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
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照辩证法办事”的生动体现。
3.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过程性
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尽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伴随有下降、重复、循环等各种运动形式,但发展始终是运动多向性中的主流。“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不同于增长,它不仅是指数量的增加,更是指结构的改变和优化、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只有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发展的本质是创新。我们要增强创新意识,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事物发展。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所体现的哲学原理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哲学依据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把握可能性这个范畴,要注意区分几种不同的情况: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要区分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要区分两种(好或坏)可能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可能性和现实性是两个内容不同的范畴,具有明显的区别。第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紧密相联,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我们要立足现实,认识可能性的复杂性,创造条件使事物的可能性成为现实,从而获得实践的成功。
2.发展战略与质量互变规律
(1)由贫穷落后到解决温饱,由温饱到小康,再由小康到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量上不断积累,从量变到质变,在新质基础上的量的扩张的过程。前一步骤是后一步骤的准备,后一步骤是前一步骤的必然结果。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也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成为中国发展历史上新的里程碑,是一个质变和飞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在这个新质的基础上,不断进行量的积累,最终实现新的质变和飞跃。21世纪新的小康局面,本身是就是质量互变规律的生动体现。
3.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备的有利条件
(1)我国有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经济有广阔的增长空间;
(2)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进一步的解放,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体制保证;
(3)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一个良好外部环境;
(4)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关的哲学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它同样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的。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基础。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论基础。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2.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是指社会运动具有必然性、规律性,即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是指社会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创造性活动。
3.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使社会形态的更替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
4.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5.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辩证的否定观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观察和分析一切问题的方法论原则。第一,它是我们坚信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哲学依据。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内部产生的新生事物,它必将战胜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发展必然性、上升性的体现。但是它的成长过程又是异常艰难曲折的,有时还会出现暂时的复辟、倒退,这是上升运动中曲折性的表现。第二,它是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和方法。在考察事物时,必须同时看到它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如果看不到肯定方面,就不能正确地把握事物当前的性质;如果看不到否定方面,就不能正确地展望事物发展的前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大胆地吸取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对其腐朽的东西给予坚决的批判。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首先,它深化了对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最终决定作用的认识。
其次,它深化了对改革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
第三,它深化了对社会基本结构和运行机制的认识。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