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纲领和行动指南
在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这是指导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纲领和行动指南。为动员部署全党全社会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不久前中央召开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作了重要讲话,对全面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进行了深刻阐述和全面部署。当前全国各地正在兴起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热潮,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幕已经拉开。
一、深刻认识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和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都注重整体谋划教育战略,进行超前部署,指明前进方向。改革开放30多年来相继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纲领性文件,推动教育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教育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处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阶段,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和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必将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改革和发展,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与人民群众新期盼,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第一,颁布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发展对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矛盾日趋突出,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我国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要保证这一战略目标顺利实现,就必须突破发展瓶颈,找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引擎和持久动力。当前中央特别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把经济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举措。为此,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使我国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必将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人才支持和重要知识贡献。
第二,颁布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是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全球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世界范围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进行的,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这场竞争的核心是人才与科技竞争力,基础则是学习与教育竞争力。综观世界各国发展趋势,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培养与储备越来越成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为此,许多国家都把教育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纷纷制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规划,将其作为抢占国际竞争有利位置乃至制高点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利用知识经济的发展机遇,通过优先部署教育和科技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挑战。不仅如此,教育还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全民族精神力量、增强民族凝聚力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国家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必须主动把握和全面谋划教育改革和发展。
第三,颁布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600美元。国际的经验表明,这一时期既是战略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人民群众对包括教育在内的公共服务需求快速增长,改善民生、促进公平、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更加繁重。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广大人民群众对通过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素质、改变命运的愿望更加强烈。教育公平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教育公平实现得越好,就越能消除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就越能促进社会流动,体现社会公平。我们必须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促进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的大事来抓,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这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
第四,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培养了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各类专门人才,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之上。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体制亟待改革,教育质量亟待提高,教育投入亟待增加。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在人才培养、考试招生、办学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显著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使教育发展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加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国民素质和各类人才的需要,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殷切期望。
2006年至今,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制定了《科技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这三大规划纲要成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举措,目标都定位在2020年努力使我国跻身于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行列。其中,实施好《教育规划纲要》,将为如期实现三大战略目标提供可靠保证,从而为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NextPage]
二、准确理解新世纪新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
《教育规划纲要》强调,新世纪新阶段教育工作要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把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我们深入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重点是要深刻理解中央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始终坚持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主题,准确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自觉遵循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
第一,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教育规划纲要》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其中,“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主要包括在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师资水平、教育设施、教育手段等方面的现代化。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体现。“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是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需要,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更加广泛、多样、灵活的学习机会和平台,努力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这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重要目标。“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就是要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数量指标在全世界占据绝对优势的同时,使人力资源开发的质量指标也居于世界较先进水平。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要基础。
“两基本、一进入”战略目标,进一步分解为五个方面要求。一是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2020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将为95%;学前教育一、二、三年毛入园率将分别达到95%、80%和70%;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提高到40%;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将达到50%;20—59岁主要劳动力年龄人口和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将分别达到11.2年和13.5年。二是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教育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三是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整体提升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满足社会各方面和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多样化教育的需求。四是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五是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