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全国的中小学生将告别暑假,回到学校。今年的暑假生活,跟往年相比,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补习游学降温
据了解,各大城市的补习机构有些吃紧,甚至开始了“夺娃”大战,只因为生源匮乏。随着减少学生作业呼声的高涨,“还孩子一夏轻松”成为了新的主题。
在某培训机构做兼职家教的湖南大学学生连婧称,她在3年前刚接触家教这行的时候,需要家教的孩子还是挺多的,每次在网上发布信息后都会有家长主动联系。“可近年来这个职业越来越不吃香了,除了极个别孩子选择参加培训机构的辅导班之外,大部分孩子都报名参加各种各样的夏令营活动。”
此外,游学夏令营在丰富多样的夏令营活动中的受欢迎程度也大大降低了。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处副主任陈老师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学校开展的三类夏令营中,游学类夏令营坐了冷板凳,报名人数较去年下降了一半,大部分孩子即便出游也会尽量选择自助旅行,而不再是跟随学校或其他活动机构。
选择更多元
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学生李翀然,今年暑假过后,将正式成为一名高三学生。今年暑假,他成为了2014年南京青奥会央视青年报道团的一名记者。“我对传媒和体育都很有兴趣,正好青奥会又在我家乡举办,就抓住了这个机会。”央视青年报道团中的另一位成员黄思凡,是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二年级的学生。今年暑假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出乎意料的”,黄思凡告诉笔者:“参加这次报道活动不仅让暑假更有意思,还对自己今后专业选择有帮助。”
浙江省桐乡市第八中学初一的王同学,今年暑假里每天早上穿上汉服和二十多位学生一起大声朗读《论语》、《弟子规》等国学作品。在夏令营里,讲师还给学生们演示了汉服礼仪,包括立容、坐容、行礼、迎宾和宴请等。
重庆市新牌坊小学五年级学生吴雨珈也过了一个不一样的暑假。今年8月,这位11岁的小女孩成为了重庆科技馆的一名小辅导员。从海选到决选、从培训到上岗,吴雨珈在经过数月的特训后,终于穿上了属于自己的工作服,成为了由13名小学生组成的“小小科技辅导员”中的一员,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们进行相关讲解。
“我觉得这个活动最大意义就是改变了女儿内向的性格,她现在变得很自信。我之所以没给她报暑假辅导班就是因为想让她进入社会实践,这是在学校里、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吴妈妈说。
家住上海的吴同学在暑期参加了徐家汇天主堂的唱诗班活动。一周两次的音乐训练以及每周一次的唱诗班表演让她备感精神上的充实。
教育理念的转变
一面是补习机构游学夏令营的愁苦,一面是暑期活动的更丰富化。这背后的推力更多是来自于家长教育意识的更新、教育政策的革新和社会经济能力的提高。
这一代中小学生的家长以“70后”、“80后”居多,与前几代不同的是他们的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在孩子教育上更着重于“新”,而不仅仅拘泥于成绩单和排名,他们把目光集中在孩子的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上。
家长在变,教育政策也没有停止转动。近年来,孩子的教育问题一再成为政策调整的重点,从素质化教育到禁止学校霸占孩子假期并减少作业量,再到鼓励学生踏入社会做实践活动去实现个人价值。这些无一不展现了教育的终点在于孩子个体发展的多样化。
相较前两个原因,社会经济能力的提高是最基本的元素。正因为家庭可用资金的额度高了,能够在教育上所做的投资也越发多了,诸如健身计划、科技夏令营、跨国合唱团等项目才发展起来。
除了这些之外,从家庭方面来看,还存在着亲子相聚的时间因父母工作繁忙而急速锐减的情况,许多家长只能选择暑假时间和孩子做一些能增加亲密交流又不枯燥乏味的事,体育健身和自助旅游以及知识类社会实践活动自然成了首选。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