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当城中学高二学生张美佳眼中,军训一直是枯燥和单调的代名词。
然而,为期10天的首届军事训练营却改变了她的看法:被称为“学生军训老三样”的站军姿、齐步走和队列训练不再“称霸”,核生化防护、无线电侧向、95式自动步枪实弹射击等新增训练项目,让她感到特别新奇,也十分“充实”。
不久前,张美佳和来自全国8个学生军训改革试点省市的320名高中生、大学生结束了由教育部、总参谋部和总政治部在天津共同主办的首届军事训练营。
和张美佳一样,几乎所有参加训练营的同学都一改往日对军训的“不满”:“换汤不换药”“初中和高中一个样儿”的学生军训终于有了“新鲜感”,“重装上阵”的军训项目真正地将理论、技能和体能融合在了一起,尝到甜头的新变化给学生军训工作改革也带来了新的思考。
军训项目变脸,更注重高科技含量和操作性
“你们已经被我们包围了,请放下武器,立刻投降!”在闭营仪式的汇报表演上,枪声和爆炸声不断,装备整齐的8名教官带领4名男学生和4名女学生利用地形地物穿过三角锥、火圈和铁丝网,进入可疑建筑,向负隅顽抗的蓝军发起进攻直至占领蓝军阵地。
来自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的杨惠敏是4名女学生中的一员,凭借着对自己速度的自信,一听到“班进攻战术演练”项目,她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顶着酷暑和训练场上的阵阵浓烟,她和另外7名同学反复练习持枪和跑位,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不断往返于训练场两侧。“体力消耗很大,有时练到喘不上气,还会摔倒擦伤,每个人在练跪姿持枪的时候都会练出淤青。”杨惠敏说。
努力练习的结果是,从一个普通大学生变身为一个有模有样的战士,她只用了不到4天。汇报演出的时候,4名“女战士”得到了总参动员部部长牟明滨的肯定,“我们那个时候,班战术是男兵的世界、搏击的平台,这些女同学真可谓巾帼不让须眉”。
这是杨惠敏第一次接触“班进攻战术演练”。和她一样,大多数同学对于新增加的军事技能项目都充满了好奇。
“我来之前,根本不知道‘猎狐’是什么,现在才知道它是非常流行的运动。”重庆邮电大学[微博]学生的江里提到的“猎狐”名叫无线电测向,测向需要10人一组在训练场上寻找事先布置在各个角落的电台信号。
“就像捉迷藏一样”。在没有地图、指示的情况下,每人手里只有一台无线电测向机,凭借在奔跑过程中测听到的“摩尔斯电码”,从信号本身的排布和声音的清晰度去判断隐秘电台的序号和位置。
在10天的训练中,与“班进攻战术演练”和无线电测向一样有着更高的科技含量、注重实际操作的核生化防护、轻武器实弹射击等项目成为军训的主要内容。
“每天都有新的兴趣,乐于去学习,我们每个人都想在更短时间学到更多东西。”哈尔滨工程大学[微博]的王志东说。除了军事技能训练,很多同学还对国防讲座、观摩八一飞行表演队飞行训练等印象深刻,“教授们讲得都特别好,听讲座的时候我们都是直愣愣地看着老师,不由自主地鼓掌”。
军训新变化引发军训工作思考
“学生来这儿以后和原来不一样了!”尹鹏是黑龙江省实验中学体育和军事理论两个科目的授课老师。从去年开始,学校就开始进行学生军训工作的改革,从以前的队列为主逐步加入识图、战场救护等项目。
在他看来,以前简单的高中入学军训10天、大学军训1个月,算不上是国防教育,这次才算是真正意义的国防教育,应该好好推广。
而这次训练营也给了带队老师很多启发,让他们开始重新认识和思考学生军训工作。
“如果整天就是内务训练,都是操课,孩子会觉得当兵很简单很无趣。”重庆求精中学的左莉老师认为,这次训练营最大的改革就是加入了很多有科技含量的训练项目。有了“新变化”的军训,不仅能消除学生“当兵就是吃苦”的畏惧,还能让他们在训练过程中体会到科技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在国防大学战役科研部教授张利华看来,军训的具体方式需要与时俱进。他以军事理论教学为例提出:“不光要有课堂教学,是不是还可以组织一些参观考察活动,搞一些研讨和座谈活动?这也是需要我们探讨和探索的新路子。”
除了关于学生军训具体内容和方式改革的反思,近来年,学生在军训中晕厥现象的频现也引起老师对学生体质的担忧和思考。
“身体是竞争的基础,在学校,中午和下午我们提倡‘阳光体育一小时’,希望培养的孩子是‘不缺钙的’。我们也会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向家长[微博]倡导。”左莉认为外部环境也很重要,“有的家长忙,就会丢个平板电脑给孩子,而且告诉孩子,你们要好好学习,就会有好的生活。这种价值取向我觉得太单一了,有点偏了。”
“学生体质问题是要靠引导的,这份责任在家庭。”福建师范大学的苏世忠老师说,如果家长把孩子捂在家里当宝贝,那学校、社会花再多精力,效果也不会好,“现在学校压力很大,比如在训练过程中怕危险,有时候是家长给我们的压力,但回过来我们也要替家长承担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目前的大学军训质量参差不齐,对此,苏世忠认为,原因在于不少家长和学生担心军事训练会与专业学习产生冲突。而想要化解这种担忧和冲突,还需要靠科学的训练方案。
学生军训开展30年后“求变”
早在2012年,在四川成都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学生军训现场会上,就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军训工作的发展方向展开过研讨,会议当时确定,大学生军训工作应由普及化转向规范化。
而此次训练营正是对学生军训改革的一次尝试。四川省军区军训办的肖欢说,他常常会听到学生反映“初中军训、高中军训一个样,到了大学还是一样”,因此,“学生军训必须改革”。
参训的320名学生正是来自列入学生军事训练改革试点的天津、黑龙江、上海等8个省市。每个省市的20名学生分别由高校或高中阶段的二年级学生组成,通过自愿报名后选拔产生。来自广州大学附属中学的同学甚至自愿放弃了暑期补课前来参训。
开营之初,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曾将蔡元培的话“狮子样的体魄,猴子样的敏捷,骆驼样的精神”送给参训学生,希望大家能够如狮子一般强健、像猴子一样敏捷地掌握各个科目,而更重要的是,要像骆驼一样真正担当起国家和民族的重任。
而10天之后的闭营仪式上,同学们的精神状态让他给出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评价。
“这种尝试更重要的是具有导向作用。”虽然不是所有地区都有能力和条件开展如观摩飞行表演等项目,但左莉相信,这种导向会让各地在商议新学期军训时“动脑筋”创新项目,“改革不是框定提纲,重要的是提供导向。”
同样,张利华教授也认为此次军事训练营的模式值得大力推广和广泛运用,从目前的试点性质,到常态化、军事化,并向全国推广。“把青年集中在军营里,特殊的环境会重塑、锻炼青年特殊的品质和素养,提高他们的公民意识、国防意识、组织性和纪律性,也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而这也是平常的学习难以产生的效果。”张利华说。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