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姚明今年带到“两会”的提案是推广专项体育课,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体育项目,他认为有兴趣爱好能促进学生投入体育课,“上海从2011年开始,教委牵头,在17所高中里面做试点,从过去一节课40分钟、每周5节课,变成每节课1小时30分钟,每周2节课。改变过去一周5节低质量课,变成2节高质量课。”姚明介绍道,“老师们都是练体育出身的,分别按照自己的专长和兴趣,变为了篮球教练、足球教练、羽毛球教练、乒乓球教练等。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条件,分别选择4项到9项专项体育课。学生们打破班级划分,一个年级整体去上体育课,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体育项目。兴趣爱好对他们的促进非常大,改变了学生喜欢体育运动而不喜欢体育课的局面。”由此看来,上海的经验值得广州借鉴。
学校有场地体育课更好玩
篮球羽球知识进入体育课堂
事实上,上海中小学生的课堂内的体育运动时间并没有因为“5节课变2节课”而压缩,尤其在小学和初中,除了体育课、专项体育课外,学生还有“体锻课”。在上海,教育局规定初中学生每周要上三节体育课正课和两节体锻课,总共一周5节课,不少学校增加了体育拓展课,实际上就是校园体育社团、俱乐部形式的课程,由学校体育老师担任教练,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报名参加。体育课正课大多与考试项目结合,而体锻课是学生自己“玩”的时间,体育拓展则结合体锻课和在课外时间进行。
上海的中学大多安排有体育周和校运会,体育周多举办校内集体运动项目的比赛,如篮球赛、足球赛、拔河等,而校运会则是以田径大项为主。中学阶段,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表现、每个学期的体育课、体测成绩也与中考、高考挂钩,在学校你要是不运动,就真的“Out”了。
广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以带业余体校性质的建设六马路小学为例,这所小学具备广州市内比较宝贵的体育设施,并拥有自己的羽毛球馆和有200米跑道的操场。该校普通班的学生每周有两三节体育课,正课时间都进行与期末考试相关的项目,如高年级要进行400米跑,低年级进行50米跑和25米往返跑,此外还有立定跳远、仰卧起坐、跳绳等体测内容。
在广东省实验中学初中部,除了初三学生大多数体育课时间需要用来进行中考体育科项目的训练外,初一、初二的学生每周有3节体育课,会到学校不同的场地内接触不同的体育项目。省实初中生的体育课约每3周换一个场地,在篮球场和羽毛球场,老师教授一些篮球和羽毛球的相关专业知识,而在田径场上,学生除学习田径项目外,还能踢足球。
所以姚明在提案中“专项体育课”的提议,在具备良好场地资源的学校中要实现会更容易些,广州市区的学校大可以利用周边的群众体育设施、场地资源来发展校园体育、学习上海开设体育拓展课。
广州校园体育新举措
足球有望成中小学必修课
上海的中考体育科目有四大类,每类必选一项,第一类为耐力项目,包括长跑,与广州一样,要求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还有200米游泳;第二类为身体素质项目,包括50米跑、立定跳远、实心球、跳绳、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第三类为体操动作、垫上运动,第四类为足篮排球。跟广州的中考体育统考相比,上海的中考对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4年广州市教育局发布的中考体育考试通知里,统一考试成绩占60分中的40分,体育素质综合评价占20分,其中体育运动技能成绩占6分,从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毽球、游泳、跳绳8个项目中选2项测试,每项测试合格得3分,不合格得0分。中考体育的指向性非常明确,事实上上海、北京地区的中小学体育课正课与广州一样也是围绕着考试项目来进行的,但这些地区的考试项目更强调综合体育素质和体育运动技能,同时丰富了考试内容。
不过,广州的中小学校并不全以考试作为体育教育的导向。2012年,广州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广州市击剑协会和广州市第47中学汇景学校三方合作组建“击剑运动员动态选材研究”课题组,课题至2015年7月结束。第一年主要对汇景学校二年级到六年级所有学生进行击剑授课和两三次形态、心理、机能、身体素质、技战术基本测评,第二年将选出部分学生组建汇景学校击剑队,进行有针对性的击剑训练,继续进行上述几方面测评,同时增加生长发育骨龄鉴定和基因遗传选材内容,第三年将确定少儿击剑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和动态选材模式,通过击剑训练和比赛考察,结合各种测试结果分析,选拔出击剑运动人才,输送到广州市半专业、半业余击剑队。
去年,广州市政府发布《广州市中小学校园足球计划(2014~2016)》,计划设立500所校园足球项目推广学校,组建5000支校园足球队伍,并逐步把足球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纳入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必修内容。进行这样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孩子们的体育课内容更丰富有趣了,项目的选材范围也会更广。其实不止是足球项目,可以预见,在校园足球计划取得成功之后,篮球、排球等其他体育项目也有望全面进入校园,成为学生体育课的内容。
(责任编辑: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