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京市教委启动“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建设20个左右的高精尖中心,实施50个左右的高精尖项目。13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获得首批认定。北京市财政以5年为一周期,计划每年每中心给予5000万至1亿元的经费投入,其中70%用于创新人才的聘用和整合。
高精尖中心成高校“特区”
据了解,此次高精尖计划是将中央在京高校、市属高校和国际创新资源等多方力量进行有效整合。其目标是建设20个左右的高精尖中心,实施50个左右的高精尖项目。
高精尖中心是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将集中优势力量,突破一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方向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前沿技术,聚焦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国家和北京市急需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多年来,科研投入和资源配置“碎片化”现象突出,资源分散,重复研究,没能有效聚焦社会发展需求。有些科学家因现实问题不敢去触碰研究领域的一些顶级科学问题。此次高精尖中心计划意在给科学家们“解套”,鼓励创新。市委常委、教工委书记苟仲文表示,为高精尖中心制定“特区式”的配套政策与改革。“什么样的政策、激励机制有利于创新,都可以在‘特区内’大胆探索。”
七成经费用于人才投入
在经费使用方式上,学校和高精尖中心将有较大自主权。
据介绍,市财政对高精尖中心按照项目建设周期给予支持,5年为一周期,每年每中心给予5000万至1亿元的经费投入。其中,人文社科类中心每年5000万元,自然科学类中心每年1亿元经费。除了一般的专项经费支出范围外,增加了列支人员聘任费和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费。经费额度原则上不低于70%要用于国际创新人才的聘用、国内创新人才资源的整合。在这当中,不低于50%的人员聘任费要用于国际人才的聘用,不低于20%的人员聘任费要用于京外人才的聘用。此外,引进的国内外高端人才中,45岁以下青年科学家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
与以往科研平台不同,高精尖创新中心将实行年度报告制度和第三方评估制度,建设满两年后在专家咨询委员会指导下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建设周期结束后进行综合评估。
交叉学科解决前沿问题
记者注意到,先期成立的13家高精尖中心,大部分都涉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进行前沿研究。
如北航的大数据科学与脑机能中心侧重以脑机智能为核心的“机器脑”和“社会脑”,为破解人口、资源、交通和环境等方面难题提供支撑。北化工的软物质科学与工程高精尖中心将对新材料的催化剂等进行研究,从分子水平阐明雾霾的形成机理,为北京雾霾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清华大学将重点研发下一代芯片技术,促成一两个北京芯片企业成为国际着名企业。
>>马上就访
新政从支持项目转为人才支持
昨天,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介绍,过去,北京对科研主要是支持具体项目,如今转为对人才的支持。这可以形成原始创新文化氛围,高精尖中心汇聚了世界顶尖科学家,也利于形成多元的文化。
谭天伟表示,根据目前的政策,政府将对高精尖中心实行连续支持,当年的经费如未使用完,可以延续到下一年,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宽松的环境。
(责任编辑:城市网)